恶浊的烟尘全都融人了晨雾,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我看着旭日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
阳光照到岸上,突然发现,河边最靠近水面的水泥高台上,竟然坐着一个用白布紧包全身、只露脸面的女子,她毫无表清,连眼睛也不转一转,像泥塑木雕一般坐在冷峭的晨风中。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她既不像日本女子,也不像韩国女子,而分明是一个中国女子l 估计是一个华侨.不知来自何方。
一定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吧,或作出了决绝的选择?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呼喊她或靠近她,而只是齐齐地抬头看着她,希望她能看见我们,让我们帮她一点什么。我们心里都在呼喊:回去吧,这哪里是你来的地方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瓦拉纳西,夜宿TajC 朋ge 、旅馆
菩提树和润窟
到了瓦拉纳西,朝北拐向尼泊尔已经很方便。但在鹿野苑产生了一个愿望,很想再东行二百多公里,去看看那棵菩提树。菩提树的所在叫菩提迎耶,理所当然也是一座圣城。
我当然知道现在能看到的菩提树已不是两干五百多年前的那一棵,但地点应该不错。
更重要的是,我想走一走释迹牟尼悟道后走向讲坛的这条路。二百多公里,他走了多久?草树田禾早已改样,但山丘巨石不会大变,估计会有一些特殊的感受。从瓦拉纳西到菩提迎耶,先走一条东南方向的路,临近菩提趣耶时再往东转。出发前向过当地司机,说开车需要十一个小时。二百多公里需要十一小时?这会是一条什么路?
待到开出去才明白,那实在是一个极端艰难的行程。窄路,全是坑坑洼洼,车子一动就疯狂颠簸,但获得颠簸的机会很少,因为前后左右全被各色严重超载的货车堵住。
好不容易爬到稍稍空疏的地方.立即冒出大批乞丐狠命地敲我们的车窗。荒村萧疏、黄尘满天,转眼一看,几个一丝不挂的男子脸无表情地在路边疾行,这是当地另一种宗教的信徒,几百年来一直如此,并不是时髦的游戏。幸好,向东一拐快到菩提边耶的时候,由于脱离了交通干道,一切好了起来。路像路,树像树,田像田,我们一阵轻松,直奔而去。
菩提迎耶很热闹,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摩肩接踵。满街都是销售佛教文物的小摊,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大多来自西藏。很多欧美人士披着架装、光着头、握着佛珠在街上晃悠,看起来非常有趣。
且慢东张西望,先去大菩提寺(M 曲a 肠dhi )。脱鞋处离寺门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走过一段马路,多数人脱鞋穿袜而行,少数人完全赤脚,我想在这里还是赤脚为好,便把鞋袜一起脱了,向寺门走去。
进寺门有台阶向_匕迎面便是气势不凡的大菩提寺主体建筑。这个建筑现在一色净灰。直线斜上,雕饰精雅,如一座稳健挺拔的柱形方台。门户上方,一排古朴的佛像,进得内殿,则是一尊金佛。
我在金佛前即拜如仪,然后出门绕寺而行,在后面看到了那棵菩提树。
菩提树巨大茂盛,树盖直径近二十米,树干上有金饰,树下有两层围栏,里里夕砂卜坐满了虔诚的人。内层有考究的石围柱,里边只能坐二十来人。佛教本性安静,这里也不存在任何争挤。我与李辉刁、姐在石围栏门口看,居然正多子有两个空位,便走进去坐了下来。我闭上眼,回想着佛祖在这里参悟的几项要谛,心头立即变得清净。
站起身出来,编导张力、樊庆元要我对着镜头说几句话。我说:“天下大地,平而无偏,但在智能的发射上并不均匀。往往只有几个块面,甚至几一个小点,决定着世界上才反多人的思维。这儿,我们脚下,就是这样一个点。”现在这棵菩提树虽然只有几百年历史,却与释迩牟尼悟道的那一棵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当年已有僧侣留下树种,代代移植,也有谱系,这一棵的树种来自斯里兰卡。对此我没有见到可靠资料,无法在笔下肯定。我想,只要是这布弓也方,这样一棵菩提树.已经足够。
以上所说都是昨天的事。
昨天晚上离开大菩提寺时还到寺院办公室提出了一个申请,希望能拜见住持。寺院办公室问清了我们一行的情况,立即答应,并打陡了今天早晨,因此今天很早又赶到大菩提寺来了。
住持还年轻,叫帕拉亚先尔(R 司no sheel ) ,是个大喇嘛,受过高等教育。问他当初为何阪依佛教,他说一读佛经觉得每一句都能装到心里,不像以前接触过的另一个宗教,文化水平高一点的人怎么也读不进它的经典。他说这些年佛教在印度的重新兴盛是必然的,因为佛教本身没有犯什么错,它的衰落是拐明人的原因。说到他为什么如此J 决速地接见我们,他说当然是因为法显和玄类。他们一千多年前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对这里的描述句句如实,也成了我们重温菩提迎耶当年盛况的根据。他说,总之,中国对佛教太重要。
告别住持后,我们继续回溯释逸牟尼的精神历程,去寻找他悟道之前苦修多年的那个地方。据佛教史料记载,那儿似乎有一个树林,又说是一个山坡。幸好有当地人带路,我们的车队歪歪扭扭地驶进了一个由密密层层的苇草和乔木组成的树林。这种苇草很像台湾阳明山公路边的那一种,但.这里没有公路,只有人们从苇草中踩出来的一条依稀通道。开了很久,我们者山育点害怕了,终于开到了一个开阔地,眼前一堵峭壁,有山道可上。
我领头攀登,却发现山道边黑乎乎地葡旬着一些躯体,仔细一看竟是大量伤残的乞丐,只有骨碌碌的双眼表明他们还保存着生命。
当凄惨组成一条道路,也就变成恐怖,只得闭目塞听,快步向前。
在无路可走处,见到了一个小小的岩洞。弯腰进人,只见四尊佛像,其中一尊在别处见过,是骨瘦如柴的释迎牟尼在这里苦修时的造像。佛像燃灯,由四位喇嘛守护着。
钻出山洞,眼前是茫茫大地。我想,当年释逛牟尼一定是天天逼视着这片大地,然后再扶着这些岩石下山的。山下,菩提树下,一种即将成熟的精神果实正等着他。我转身招呼李辉一起下山,守护洞窟的一位喇嘛追出来对李辉说:“下山后赶快离开这里,附近有很多持枪的土匪!"
我听了心里一惊,倒也不是害怕,只是想:宗教的起因,可能是对身边苦难的直接反应,但一旦产生便天高地阔,不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因此也无法具体地整治一时一地。你看悠悠两千五百多年,佛祖思虑重重的这条道路,究竟有多少进步?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卞二日,印度菩提迎邓,夜宿Asoka (阿育王)旅馆
告别阿育王
守护释迦牟尼苦修洞窟的喇嘛一再叮嘱我们赶快离开,我们一看地图,干脆再去一个佛教重地,现在叫巴特那,佛教典籍中一再提及的华氏城。
释迦牟尼时代那里已经是一个小王国,叫波叱厘子。阿育王把它定为首都,很长时期内,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弘佛决定荀液这里作出。为此,法显和玄类也都来拜访过。从巴特那北行,可以进人尼泊尔。好,那我们就选定这一条路。
52书库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