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归来之后,罗斯福再度进入纽约政界,1898年当选为州长。1900年,共和党推举他为麦金莱的副总统候选人。
麦金莱赢得大选之后,罗斯福跟着进了白宫当副总统。
不过副总统在美国属于一个闲差,对于罗斯福而言非常无聊。这一时期,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在一次演说中,他说出了能够表达其行事作风的名言——“温言在口,大棒在手”。
“该死的牛仔”当总统
1901年9月,麦金莱总统被刺,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时他只有43岁。
1904年大选,罗斯福获得连任。
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大刀阔斧地改革,主要贡献是:推出资源保护政策,保护森林、矿产和石油等资源;通过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
他还发动进步主义运动,主张用联邦政府的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国社会重新走向和谐,把反垄断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
他的改革理念是调整财产与公共福利的关系,重新把公共福利置于个人财产之上。在他看来,这是重建社会和谐的主旨。
他说,我们正面临着财产对人类福利的新看法。有人错误地认为,一切人权同利润相比都是次要的。现在这样的人必须给那些维护人类福利的人民让步了。每个人拥有的财产都要服从社会的整体权利,按公共福利的要求来规定使用到什么程度。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开始了反垄断斗争。罗斯福总统把矛头指向摩根财团的铁路控股公司——北方证券公司,对他们提出起诉。
在此期间,他还强迫一家煤矿公司接受政府对罢工的调解。这是联邦政府第一次支持有组织的罢工。这些行动赢得了人民的称道,使他获得了“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名。
与此同时,他也遭到了大资本家的攻击。美国大老板汉纳大骂他是个该死的牛仔,华尔街因他的堕落而目瞪口呆。
罗斯福的改革引起了共和党的分裂,保守派坚决反对他的改革,让他很受伤。他一气之下退出了共和党,另组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
罗斯福的这些政策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滥觞。
开凿巴拿马运河
罗斯福对外因成功调解了日俄战争,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他是第一个获此奖项的美国人。
在调停的过程当中,他敏锐地察觉到新崛起的日本已对美国构成潜在威胁,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但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两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所以他大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将其视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
当时,巴拿马还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出于对巴拿马运河利益的考虑,罗斯福决定支持巴拿马独立。独立战争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哥伦比亚士兵每人接受了50美元的贿赂,就放下了武器。巴拿马共和国诞生。
美国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发和使用权。1904年运河开工,1914年竣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意义十分重大,将纽约与旧金山之间的水路航程缩短了1.4万公里。
清华大学建校有外援
罗斯福的任期内,外交非常活跃。
在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巴拿马运河区,他动用军队的医疗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系统,并且通过军队在当地建设基础设施。
他还急剧扩张美国海军的规模,奉行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提出的“门罗主义”,警告欧洲各国不得干涉西半球事务,命令美国海军在委内瑞拉海域巡逻。
1904年,罗斯福总统更是推出了咄咄逼人的“罗斯福政策”:为了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采取行动,美国必须自行维持西半球秩序,如果出现行为不轨的国家,美国有权进行军事干涉。
在罗斯福第二届任期的尾声,他派遣了一支由16艘最先进的战舰组成的舰队进行环球航行。
这支舰队自1907年12月16日启程,到1909年2月22日返航,历时一年多,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美国海军有能力登上世界舞台。
1907年12月3日,罗斯福在年度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减免和取消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将多余部分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和学生留美费用。
1908年,美国向中国退回了半数庚子赔款,其中一部分用于开办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大学成立后,将一座体育馆命名为“罗斯福纪念体育馆”。可以说,西奥多·罗斯福就是清华大学建校的外援。没有他的推动,清华大学那会儿还不知道在哪儿。
罗斯福在总统任内开创了很多先例:1901年首次邀请了一位黑人在白宫共进晚餐;第一次任命犹太人担任内阁部长;前总统麦金莱遇刺后,他成为第一位接受特勤部门全天保护的总统;他也是第一位在总统官方肖像上打领带的;他是第一位从副总统继位为总统,并于下一次大选中获胜的连任者;他成为美国首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个出国访问的总统。
5.“一战”美国变强国
德国潜艇很疯狂
1912年,大学教授出身的伍德罗·威尔逊当选为美国总统。在威尔逊当选总统之后的第三年,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威尔逊试图阻止美国参战,因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高涨,而且德国移民人数众多,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将备受争议。威尔逊想扮演的是和平仲裁者的角色。
1914年8月5日,即英国对德国宣战的第二天,威尔逊宣布美国中立,号召所有美国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超越派别之争。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国和德国之间的摩擦是因为德国使用潜水艇引起的。“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陆军,但是海军力量比英国差得很远。英国强大的皇家海军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就立刻对所有的德国港口实行了严密的封锁。
德国人意识到目前无法跟英国在水上决一雌雄,于是开始积极投资新的海军技术兵器——潜艇。“一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其实只有38艘潜艇,此后四年内,潜艇数量上升到了400多艘。
1915年,一艘德国潜艇在爱尔兰海岸击沉了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造成1201人丧生,其中有124名是美国人。
德国人对自己的行为给出的理由是,“卢西塔尼亚”号上装载了大量的军需品。
虽然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这个细节并不重要,因为它早已淹没在了世人对德国这种野蛮行为的一片指责声中。
威尔逊大发雷霆,向德国发出了一系列照会,要求潜艇立刻停止袭击民用船只,尊重中立国的权利。
为了避免刺激美国加入协约国,德国决定做出一定的妥协,同意限制潜艇行动,但美德两国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因此减弱。
美国的中立身份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英国对德国实行封锁之后,美国完全可以终止与英国的贸易,抵制这种非法的封锁行为,但是威尔逊采取了容忍态度,放弃了美国作为中立国和德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他的政策在经济上十分合理,因为美国对德国的贸易无法跟对英国的贸易相比。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