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_余秋雨【完结】(4)

阅读记录

  多时间在外考察,接不到.但这倒又引起了我的一点警觉:什么?又是电话?什么人在频频给我打电话?知道号码又不知道我外出,却如此恼怒,显然不是我的朋友,那他们是谁?

  南北报刊上也渐渐出现了一些理论词汇,例如一个署名王强的人写道:

  余秋雨放弃了最起码的学术理性,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情绪化生物.

  他的"文化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现代学术的一种嘲弄,是学术文化的一次倒退.

  这无疑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动.

  区区几篇散文,何至于此?

  还有更过火的.有一位先生在报刊上说,他曾写文章批评过我对深圳文化的发言,而我则写信给他倾诉难言苦衷,于是他干脆把我的"双重人格"揭露出来曝曝光.—这个设计要花些脑子,但设计者忘记了社会人心的急剧变化.即便这一切全是真的,今天的广大读者才不在乎哪座城市的不同文化观点呢,他们注意的只有一点:人家私信中的"难言苦衷",怎么能够拿到报纸上公布?

  就在这时,在自贡的魏明伦先生给我打来长途电话,用浓重的四川口音朗读了一家刊物上的批判文章:"余秋雨既然能在传媒间红起来,那么也能让他在传媒间毁掉……",读到这里,魏明伦先生突然中止,说:"下面还有更难听的呢,不读了,不读了."

  接到这个电话不久,全国各省书市间就出现了大批盗版本《山居笔记》.

  这个盗版本印制精致,全部精装,纸张、版式都十分考究,封面图像采用台湾版,又用电脑作了仔细修整,大标题下特别注明"文化苦旅续篇",装帧方式也近似《文化苦旅》,连很多读书界的朋友也误认为是正版.不难看出,这是一批颇有文化素养的人筹划的.

  不仅有出版社的标号,而且还有条型码.标号用的是"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注明该社地址不在呼和浩特,而在海拉尔市,这是唯一使朋友们稍感疑惑的地方.很快证明,这个出版社的标号和条型码都是盗用的.

  但是,盗版集团的强大毋庸置疑,因为才短短几天,全国各省的书市上都出现了这本书,与我有通信关系和没有通信关系的读者纷纷来信,有表示祝贺的,有质询为什么到如此边远的出版社去出书的,有抱怨错别字多的,每天一大叠,家里的电话也响个不停.我在中国地图上一一划圈,遗漏的地方已经不多.盗版本上注明出版日期是今年五月,惊奇的是,我很快收到了西藏拉萨宇拓路寰亚贸易公司陈雪涛先生写于5月23日的信,他也买到了这本《山居笔记》!陈先生我不认识,他说他"站在世界第三极上"向我表示祝贺,而我则佩服盗版集团怎么如此迅捷地攀上了世界第三极.

  这个盗版本故意在版权页上写明印数仅五千册,但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处的两位稽查在上海文庙的一个书摊老板那里一次就查获了二千七百多册,这还不算几天来已经大量销出的部分.一个书摊就这么多,全市会有多少?全国呢?这是一个难于推算的数字.

  盗版本标价二十元,但公安局文保处的稽查事先以一般读者的身份买了两册,每本是三十元.

  这个书摊老板被传唤到了公安局,据他交代,书是从北京发来的,北京的发书人告诉他"如果余秋雨来查问,给他一笔像样的钱就可以了."这口气与几年来我不断接到的深夜电话前后呼应.再问北京发书人的身份,果然很有背景,与文化传媒界关系密切.

  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处的两位负责人找到了我,他们大惑不解的是:

  "这么一本严肃的谈文化的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用三十元的黑市价去购买?"

  我说:"按照惯例,这是被批判的书才享有的价码,人家早就策划的."

  原以为人家的策略是"贬值倾销",到头来一看,要贬值的只是人,而不是书价.

  中国读者好奇,想看看"一个情绪化动物"究竟如何造成了"学术文化的一次倒退",想看看在九十年代后期仍被判为"反动"的文章究竟是什么样的,因此愿意掏钱了.当然我也不否认其中很多购书者是出于对我的信任.

  应该承认那些深夜给我打电话的人取得了不小的经济成功,我也领略了他们无所不能的力量.难怪他们在电话中的声音总是那么缓慢而浑厚,很有磁性.

  得知实情的朋友都责怪我:"那么多正规出版社都在抢,你为什么拖了那么多年不答应?"

  我说:"这就是我的悲哀.原来只有一个念头,怕读者买重复的篇目,现在倒好,全让盗版集团去闹腾了,读者更吃亏."四、搏斗的印痕

  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

  这些天,来自全国各地指证《山居笔记》错别字的信件越来越多,我为了防止读者继续上当,请求《新民晚报》的记者俞亮鑫先生发布一条消息,希望读者不要去买这个盗版本.但据公安局文保处的先生说,这样做至多使上海书摊的老板们暂时把那些盗版本藏匿几天而已.

  唯一的办法是快速出一个正本.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也这样劝我,而我仍然在担心部分篇目与《秋雨散文》重复的问题.万般无奈中打电话给《收获》杂志的副主编李小林女士,李小林说:"《山居笔记》是设在我们杂志的一个专栏,我们正好与文汇出版社在编一套《收获文库》,这书原来就要收在里边的."她又说:"浙江文艺出版社选编《秋雨散文》时这个专栏还只连载了一部分,至今大陆读者还没有见到过《山居笔记》全貌,由我们出一个正本理所当然."《收获》当然有编印自己专栏的权利,让《山居笔记》回归自己的出生地,我没有理由不同意.而且除此之外,我再也想不出其他遏制盗版本的办法.请我的读者们原谅,这本书里有你们也许已经读过的一些篇目,但盗贼当前,只能如此办理了.眼前这本书如果还有一点保存价值,那就是它在二十世纪末尾留下了一个中国文人与盗贼们搏斗的印痕.

  文化,从大概念上说起来是那么神圣庄严,但当它落到实处,往往是一夜夜欲哭无泪的叹息.

52书库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