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_袁腾飞【完结】(93)

阅读记录

  睁眼看世界

  该书还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形状及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魏源通过整理资料,认识到西方非但不野蛮,而且有更先进的文明。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非常自觉地倡导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观念,大胆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还认为诸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类“凡有益于民用者”都应当学习引进。

  观念改变最重要

  最初士大夫阶级看到的洋人的长技,只是洋人的技术,而且还只是军事技术,他们对洋人的认识还是很皮毛的。所以要学洋人的火器,洋人的造船,你得知道那船不是作坊里造出来的,随便找一个铁架子焊一个大炮,不可能,得在有大机器的工厂里面才可以做出来。另外,这些主张还得付诸实践。

  姚莹是台湾兵备道,在鸦片战争当中抗击英国,写过一本《康纪行》。姚莹对西南形势进行了全面考察,《康纪行》对于加强西南边防作用甚大。

  兵备道是明朝设置的整饬兵备的官职,置于各省重要地区,清代沿置。

  徐继畲是福建巡抚,因为在《瀛环志略》中说外国的东西不错,而且尤赞外国制度,所以被弹劾罢官。徐继畲盛赞华盛顿,认为他造反比陈胜吴广都牛,割据比曹操刘备都厉害,但是他不当皇上,不传子孙。非常像咱们中国的尧舜,尧舜搞禅让。华盛顿治理国家,推崇谦让,致力于培养良好的传统,而不崇尚暴力征服,这跟许多国家截然不同。徐继畲说自己曾看过华盛顿的画像,其气度坚毅,相貌雄伟,超凡脱俗,不能不说是一位人中俊杰!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幅员广大,既不分封王侯,也不搞权力世袭,公权交由公众来执掌,开创了古今未曾有过的先例,真是个奇迹!西方的历史人物,实在不能不推华盛顿为第一!

  徐继畲热情地歌颂了一番华盛顿,朝廷就有人弹劾,他说我们大清制度不好,说我们儿子传孙子,徐继畲就惨了,可见那时候保守势力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可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最早涉及制度革新的是《资政新篇》,这本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859年由“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提出。他原来是拜上帝会骨干,到外地传教,朝廷通缉他,他就躲到了香港,香港当时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洪仁玕见过一点资本主义的皮毛,回来以后写了一本《资政新篇》。

  对于《资政新篇》,学者潘旭澜先生曾指出:这并不是洪秀全主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产物,而是出于压服诸将领的现实需要。从书中罗列一些外国人名字,称“与弟相善”,以自我炫耀,尤能说明这一点。洪秀全看过后批准刻印,直接原因是为洪仁玕树立威信,并表示自己善于擢拔能人之英明。

  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奏章开头及贯串全文的“权归于一”、“强本弱末”,即希望“天王”高度集权,他防止各地将领叛乱的办法,很合洪秀全的胃口。尽管如此,洪秀全却在几处作眉批明确表示不同意,同时仅仅将这个“以广圣闻”的奏章批准印发给将官做参阅资料而已。所以,包括李秀成在内的高级将领都对《资政新篇》不屑一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62年,洪秀全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具有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将作为参阅资料的《资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

  【第二章 坚船利炮叩国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节 慈禧太后主政

  女人当家

  清廷在同英法交战、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皇权在不自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对于西方人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这同幼主登位、决策者发生变故有关。

  咸丰帝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一贯强硬。恭亲王在兵临城下的时刻,几乎是别无选择地签订了《北京条约》,但一切国内外政策的重大决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丰帝来做。咸丰皇帝不太愿意妥协,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留守北京的官员竟然发生了奇妙的转变,他们开始对外国侵略者心存幻想,对外夷由抵制转而亲近,他们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并在此后的很多年内一直力图维持这种关系,这与逃亡在外的咸丰朝廷是有很大分歧的。

  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咸丰帝竟然病死在承德。咸丰帝身旁有几位作风强硬的抵抗派,以肃顺为代表,急欲维护清廷统治,希望能够纠正政府各种弊端。肃顺作风泼辣而严厉,颇受咸丰赏识,并逐渐取得了实权。咸丰去世前,立下遗诏,立5岁独子载淳为皇储,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事。载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夺取至高无上的统治大权。慈禧善于玩弄权术,同恭亲王商量,发动政变,处死了护柩回京的肃顺。此举得到列强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号同治。皇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慈禧在此后的47年中成为中国的真正统治者。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男人打仗

  清廷经过政权更迭,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政权上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之后,清政府内有恭亲王、文祥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抚,似乎景象一新。这段时期也被叫做“中兴”。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方向。”外部的入侵和中国社会内部自我修复的需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另一个时代过渡。

  虽然太平军的失败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安全,但另一武装集团捻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它使华北本身面临巨大的威胁。捻军趁太平军动乱时开始由原来分散的组织发展为联合作战。清政府对其所投下的镇压力量之大不亚于对太平军的征剿。捻军在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块农村根据地——雉河集站稳了脚跟后,频繁袭击了邻近各省,从而大规模地触发了各地的叛乱,令清廷很是头疼。

  捻军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有危及北京之势。他们的部队使用了土炮和简单的火器,所以抵挡地方小股绿营军的能力就更强了。有些州县官员甚至出钱送他们离开辖境。

  朝廷继续派出曾国藩剿灭捻军。各地动荡的局势,使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帝国制度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从农民军手中收复的城镇,民心需要安抚,民政需要恢复,这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同样是一场考验。清朝出台了一套抽取各省财政资源的办法,对于因战争受破坏的地方,田赋豁免。其他地方,鼓励耕作,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地方武装逐渐建立起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清廷收敛起一贯的傲慢气焰,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录取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同时,兴办洋务,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合作。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