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传_楚阳冬【完结】(642)

阅读记录

  丹田之中黑叶白叶,铺成双鱼形状,而混元道果化作的那颗黑白造化球就静静悬在上方。悟空叫苦的是,他对造化之力运用熟练,但对反造化之力却始终不得要领。他也尝试着去将那个造化球分开,但只要造化之力一接触到这个黑白混杂的造化球,便尽被吸走。

  所幸阴阳仍在源源不绝地将色树莲花供给他,悟空见这造化球奇特,索性尽数将体内造化灌了进去,造化球毫不客气全部收起。

  色树莲花中造化成一道白色清流,灌入到悟空泥丸宫中,悟空再将这造化注入造化球中,既然这造化球能收,那便让他吸个够。

  阴阳自灵山七宝池中所取的色树莲花,少说也有数千颗之多,但他也没料到,悟空收起造化竟然如此恐怖,不过一个时辰功夫,阴阳手中已经空空如也。他见悟空收得造化越多,和他之间感应越来越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再无造化,只能静守悟空醒来了。

  而悟空只觉泥丸宫处造化忽然停止,就在此时,黑白双叶忽然停止了旋转。同时令悟空惊讶的是,自己渐渐失了六识……

  听不见了,看不见了,闻不见了,嘴巴也张不开了,自己与外界,忽然失去了联系,头顶的青天渐渐消失,远处的山峰不见,通天河水无了,就连离自己不过千丈的阴阳,也感知不到。自己能看见的,能感觉到的,只有自己,只有丹田处的黑白双叶,和那个悬在上方的造化球。

  黑白双鱼停止了旋转,造化球也纹丝不动,一切都静止了,唯有悟空的意识,在黑与白之间徜徉思考。

  悟空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初生时的状态。在花果山巅,九窍八孔仙石收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英华,孕育出一个独一无二灵明神猿。

  而名为灵明,其实仍是自沉寂中生,自静止中生,自无极中生……

  人生为何,对悟空来说,他在西游世界之中,先前是为了取经,为了解谜,秉着一颗本心,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似乎,距成功只差一步。但就在这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追寻的其实仍是一个字——道!

  所有的争斗、生死、绽放与幻灭,非人之罪,乃道不同也!

  如燃灯、凤凰之对强敌而不畏死,如大禹、后土对凡世而起仁心,如玄女、三清、弥勒、观音、地藏舍清闲而趋繁琐,甚至如如来敢犯天下只为出天……这些都是道,都是心中坚守的、不容触犯的那一方净土。

  而如无边菩萨、三千佛陀等等,他们原本有道,却被人将自己心中的真道骗走,用一篇假道取而代之,这是何等悲哀之事?

  悟空死死盯着黑白双鱼和那颗造化球,看着看着,自己渐渐进入了一个半梦半醒的状态中。

  第四卷 天机尽 第五二一章 问大道

  这是一个梦吗,不!梦中的意识怎会如此清晰?

  悟空忽然想起,现在的状态,竟然似曾相识!是的,他想起来了,自己初生之时,第一次进入水帘洞闻道之时,便是这种奇妙的感受,只是,那时有燃灯在耳边传道,现在却并无半点声响。

  便在此时,忽然有一个声音响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什么?仍是《道德经》!

  悟空听到这个声音,心中既惊且喜,这个声音……不是燃灯,也不是那个天外之人,居然是……自己?不错,就是自己的声音,从一个玄妙的空间传来,一句一句传到自己的耳中,字字入心!

  悟空已不及细想这到底是为何,这道经的词句如潮水般袭来,充盈着他的内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死而不亡者寿!何为死,乃肉体之不存,何为亡,乃精神之所失!照如此说法,如燃灯,仅为身死,其实未亡。燃灯之佛法要义,仍有弥勒一脉相传,广播天下,听完这句话,悟空心中大为欣慰。

  又有传道声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句甚是难解,悟空想了一会才明白,大致意思便是,心灵的静寂达到了极点,且坚守不变,万物才得以蓬勃生长,而万物纷纷芸芸归于本根,那本根其实便是无边的静寂,静寂,不是消亡,而是复归到生命的本质中去也!

  不知为何,说完了这句道经,那声音再不想起,仿佛刻意要给悟空时间思索一样。悟空念及自身,此刻可不就是静了,静到六识不在,静到造化一脉都无法感知,静到只知有我,不知天地万物。

  这便是静寂到了极点吗?是不是混沌之中,便是这般模样呢?

  混沌!脑中忽然蹦出了这个词来,悟空忽然意识到,曾听说过,阴阳境界之上,便是混沌的状态,混沌,即为无极,那是比太极更加元始而终极的状态。

  但是,混沌乃是天地开辟之初,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都无极无穷,自己这个状态,不知要沉寂多久呢?

  真是可笑,自己稀里糊涂,竟然修到了这般境界,却连半点准备都没有,早知如此,先将天地间许多大事做完再来,那才是正道。但现在悟空却一丝都动弹不得,仿佛手脚都听自己使唤了,只有意识,还能在这丹田之中观察入微。

  此刻,那声音又响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段经文甚是难懂,悟空也只听懂了“知其白,守其黑”这一句,阴阳双鱼中,便有黑白之分。这黑白,在老君善恶界中划的分明,黑者为恶,白者为善,若是按照字面上的理解,知其善,守其恶?这是哪门子道理?

  不对,《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余字,暗含大道,岂能如此简单?世间凡事皆有两面,非止善恶,如真伪、如美丑、如高低、如进退、如明暗……

  “知其白,守其黑”一句,应是知道这世间明亮何所在,但却要能坚守在暗昧之处。再仔细剖析来看,倒似是说,什么对错正反,其实并无定理,是大是小,是锐是钝,其实都是相对而言。或者说,角度不同,对事物的判断自然有了很大分别。

  说到这里,倒似是仍归了“不失本心”这句话上来,哪管世人怎么看待,只需坚守本心便是了,旁人的观点,倒也不必强加阻拦,这便是“使人莫失本心”。

  故而,太极图中,白中存黑,黑中有白,不也是对这世界的一种宽容与忍让吗?

  而“复归于朴”这一句,更是彰显了道家之恬淡、素朴、自然、本初,“复归”二字,应是阅遍天下事、历练后的一种从容。归根结底仍要回归到持静内收凝藏的纯真上来。

  想通了这个道理,悟空忽觉那颗黑白造化球微微一动,似乎稍有分离的迹象。这一动,甚是细微,但对悟空来说,却仿佛开天辟地一般,只因他内视得清清楚楚,这一分离,黑白造化丝丝缕缕,已然各不相关,再无丝毫接触,只是黑丝白丝仍缠绕在一起,外面看去,仍是乱作一团。

52书库推荐浏览: 楚阳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