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_马未都【完结】(49)

阅读记录

  【凳】

  中国语言非常严谨,凳的第一个概念,就是没有靠背,没有扶手,是平面的。凳是怎么来的呢?椅是倚靠,凳是踩踏,蹬踏。凳的第一个、初始功能是踩的,不是坐的。今天残留的痕迹就是上马凳,过去上马,马背高,得踩着那马凳上去。有的大户人家跟前,干脆就有上马石。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榻登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凳是一种上床前踩的家具。我们今天家里使用凳的一个简单的功能就是增高,比如你够高处,换个灯泡,拉个凳子就踩上去了,对吧?

  凳子的好处是什么呢?首先凳子没有方位感,它方便,可以从任意一个方向坐下去。椅子则不行,椅子有方向,必须从一个固定的地方坐下去。

  后来凳子又出现了其它式样,比如鼓凳,它是一个长圆的鼓形。鼓凳又叫绣墩,过去常绣一个绣片罩在凳子上面,所以叫绣墩。鼓凳是临期性家具,我们的家具一般都是方的,屋里就会感觉缺少变化。有一个圆形的家具,会在陈设上富于变化,视觉非常舒服。但鼓凳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因为它是鼓形,非常容易翻。坐的时候要极为小心。有一年,我去一个人家里,那个人给我够书柜上的瓶子,他当时搬了一个鼓凳,踩上去就够那个瓶子,我当时就差说一句,嘴里不好意思说让他小心。还没说呢,那人连瓶子带凳子全翻了,瓶子当场就碎了。所以,鼓凳坐着不安全。它在早期的设计当中,不是为了坐,更多是为了看。让视觉获得一个满足,这是鼓凳一个设计初衷。

  凳子的总体形制,从明到清,由长方转向正方。明代的凳子长方形居多,清代的凳子是正方形的居多。后来就出现了鼓凳,还有椭圆凳、梅花凳、海棠形凳,都是为了装饰我们的生活。再有就是板凳,属非常常见的家具,城市里非常少,农村非常多。还有午凳,原来是从北京话“杌凳”这个名字音变而来。

  还有一种凳子,是比较宽大的二人凳,叫“春凳”。今天除了在一些边远地区还能看到,城市很少用了。春凳这个名字,来历不明。有一种说法是春天来了,可以搬到院外去坐,所以叫春凳。还有一种说法是它过去跟春宫画有很多不解的关系,所以它叫春凳。《红楼梦》33回宝玉挨打以后,凤姐就指挥小丫头说“你们还搀着呢,都打成这样了,走得了吗?赶紧把带藤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可见春凳比较大的,能躺下一个人。

  最矮的一种凳子叫脚凳,也叫脚踏,踩在脚底下的,最符合它的原始的功能。古人很聪明,在脚凳的基础上设计出来一种凳子,叫滚凳。

  凳子中间有四个轴可以转动,可以按摩脚底。当时的读书人,一边写文章,一边把脚在上面来回来搓动。今天不是有足底按摩吗?古人早就有了,不花钱,自己做,这就是我们的滚凳。

  这一讲讲的是中国的坐具,跟坐具息息相关的就是桌子、案子。下一讲讲中国的桌案。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05 拍案惊奇--桌案

  【举案齐眉】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东汉有一位名士叫梁鸿,有气节,有文采,在当地非常有名。他的同乡有一个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给他。孟光长得不好看,肤色比较黑,但特别有劲儿,史书上记载她能“力举石臼”,像个举重运动员。孟光到了30岁还没嫁出去,她父母就问:“你为什么还不嫁啊?”30岁很大了,不要说是在古代,就是在今天,30岁没嫁出去的人,父母也得问。是不是?她回答说:“我非梁鸿不嫁。”梁鸿一听这话高兴了,心想:还有这样的女子?那我就娶回来吧。我估计当时就是请媒人牵牵线,搭搭桥,也没见过真人,就把孟光娶回来了。孟光很高兴,就紧着饬,描眉画眼。但梁鸿一见她这样,就不高兴了,连着七天没有搭理她。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为什么:怎么娶了我又不理我呢?她就向梁鸿请罪。梁鸿说:“你描眉画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个能过日子的老婆。”我估计他也不敢说你长得不好看,怎么画都没有用。孟光说:“那我就不画了,咱好好过日子。”于是孟光每天把饭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举起。

  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这个成语也变成今天夫妻相敬如宾的一个象征。这里的“案”,当时就是一个托盘。今天的托盘就是一个盘子,当时的托盘“案”,带有四个足,四足是缩进去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这种托盘今天日本还在用,日本很愿意沿袭我们的古制。

  【案和桌的区别】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质区别。何为案、何为桌呢?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而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为桌。 除了形制上的区别,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

  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如果我们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拍案惊奇是惊讶,拍桌子瞪眼是愤怒,它表达的情绪不一样,这是它的精神层面。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是吧?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感觉到了吗?凡是跟桌子相关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关的事都偏高。

  中国人把一个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的文化高于别人的精髓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都跟案有关。因为我们过去办公,都使用案,与桌相对来说无关。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家具,形制上不一样。那么西方呢,没有这个概念,英文中就是一个“table”,没有桌案的区别。中国人把事情分得特别细致,比如做菜的方法就分成煎、炒、烹、炸、汆、熬、咕嘟、炖,分得特别清楚,对吧?外国人做菜估计就一个方法,我看就是煎,恐怕连炒都不会。

  【翘头案】

  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首先一种叫做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今天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汇就是“案件”,原义指案子上的文件。“审案子”,原义指在案子面前审理事情,最后简称为审案子。没有人说“审桌子”,审桌子就是要拍这桌子了。

  对于文人而言,他设计出一种适合自己用的书案,非常温和,它也有翘头,但把夸张的气氛都去掉了,翘头很小。这个小翘头干嘛用呢?我们知道,中国有一种特殊的书画形式叫手卷,卷起来是一个轴。比如《江山万里图》、《清明上河图》,看的时候要横向打开。过去看手卷有讲究,你不能趴在地上看,也不能搁在方桌上看,就得在这种翘头案上看。为什么呢?如果在桌子上看,手卷打开时,它的轴很容易滚到桌边,你一把没抓住,它咣当就掉下去了,很可能就把画撕了。但你在翘头案上看,轴走到案子两头,就停住了,不会掉下去。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古人的生活非常讲究,看画时都要设计一个小小的机关。翘头的部分既可以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又有实际的功能。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