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出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正如圆舞曲和施特劳斯、交响曲与贝多芬的名字分不开一样。它的钢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地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音乐剧名家瓦格纳
瓦格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不但是作曲家、指挥家,而且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但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1813年5月,理查德·瓦格纳出生在莱比锡的一个爱好艺术的警官家里。出生后不到半年父亲就去世了。第二年夏天母亲就改嫁给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演员路德维希·盖雅尔,全家迁往德累斯顿。瓦格纳的继父在德累斯顿的一家剧院中工作。幼年时期,瓦格纳可以自由出人剧院,并经常陶醉在戏剧舞台之中。天长日久,在这位未来戏剧家的幼小心灵中渐渐地点燃了戏剧创作的火种。继父对瓦格纳很关心,培养了他对绘画和戏剧艺术的爱好,这使瓦格纳从小就具备了良好的艺术修养,也是他后来创作歌剧时能自写剧本和歌词的原因之一。瓦格纳的艺术才能显露得很早,在上小学时,他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德国民间传说以及诗歌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天赋过人,八岁时就能熟记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的片断,并能在钢琴上弹奏它的序曲和其它音乐片断。瓦格纳上中学后开始创作悲剧剧本。15岁时,当他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舞,并决心从事音乐事业。1830年,瓦格纳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降B大调管弦乐序曲》,可是演出却遭到了失败。从此他便决心致力音乐理论的学习。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得到了著名教师万里格的悉心指导,掌握了严格的作曲理论知识。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作品,但大都是属于学生时代的实习创作,其中较为著名的有《C大调交响曲》等。
瓦格纳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歌剧改革与创作方面。他一方面对当时德国歌剧舞台上的意大利和法国式歌剧那种肤浅轻佻的内容与风格抱有反感,一方面也看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许多弱点,于是他便以大胆的手法对歌剧艺术实行改革。他以歌剧应综合戏剧、美术和音乐为一体的观点为原则,创作了他称之为“乐剧”的新型歌剧。在这些歌剧作品中,音乐和戏剧等艺术形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种整体的艺术美感。另外,他在歌剧音乐的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并独创了“主导动机”的新手法,使音乐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明。瓦格纳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瓦格纳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充满宗教和神秘主义色彩。瓦格纳一生共写了十余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赛》、《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许多管弦乐序曲和钢琴奏鸣曲等作品。
瓦格纳的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作品影响巨大,许多作曲家都以他的创作为榜样。现代“十二音体系”的创建者勋伯格的许多现代音乐写作手法,就是受瓦格纳的音乐,特别是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影响创作而成的。
瓦格纳对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着先导及重要作用,以瓦格纳为首形成了德国歌剧乐派,它的特点是:沉重、浩大、交响性、器乐化比重大,这些与以威尔第等意大利歌剧风格(注重声乐,轻视器乐)相对立,声乐部分去掉后,仍为交响乐。其作品强调戏剧冲突,突出调性游离、破碎感;和声上强调色彩性,淡化功能性。瓦格纳音乐特点是:以管弦乐队为其主要表现工具。交响乐由多次重复的主导动机组成。这些动机刻画剧中的人物、自然现象、人物情感与事件。许多短小的主导动机交替、变形、同时结合,以连续不断的交响乐形式发展,构成瓦格纳“无穷尽旋律”的特色。歌剧结构要求是:有一个交响曲乐章的统一性,一脉相连地在整个剧中贯彻,由散布于戏剧中许多基本主题组成,这些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互相改变、互相交织,各个主题的分离和结合规则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决定。
俄罗斯乐圣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出生在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矿厂的总督察,从小就鼓励孩子学习音乐。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可夫斯基8岁时,他们搬家到了彼得堡。他先被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10岁时被送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在学习之余,柴可夫斯基开始摸索作曲。他还经常在课外学习钢琴,有机会就看歌剧。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他在司法部谋得了一个职位。在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放松对音乐的学习和练习钢琴,参加了许多业余性的钢琴演奏会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可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从此,他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可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11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苦恼,即使如此,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52书库推荐浏览: 刘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