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评传_滕绍箴【完结】(8)

阅读记录

  隆庆和万历初年,王杲自以为能调动建州各部,无视朝廷边将的政令。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王杲入关市时,大肆索赏。他自恃雄长各部,坐骂关市,还以箭刺人。又赶上抚赏的备御官贾汝翼在验马的时候,责备数十名女真人,引起一些首领的不满。边吏尤清在验马的时候贪得无厌,虽索取王杲的金、银,却借口把马匹退回去。王杲与众首领以此为由乘机煽惑,相互连结,要求明廷撤换备御,又联合速把亥、歹青、委正等“三卫”各部蒙古骚扰边境[128]。

  另外,王杲部下有三十多人,不愿意留居在建州,要求寄居于汉区,为边吏收纳。王果不答应,多次向边吏索人,并无理掠缚明边“夜不收”(即夜哨)。同年七月,当王杲部下来力红向边吏索取人口的时候,抚顺游击裴承祖出来拒绝。于是,双方发生冲突。承祖乘胜率领三百骑兵追到来力红寨,被王杲、来力红率众团团围住,把总刘承奕听到消息,迅速前去迎救,也陷入重围。结果大部分官兵被歼,裴承祖、刘承奕及百户刘仲文等被俘。王杲以剑斩杀多人,剖胸剜心,残酷异常[129]。

  巡抚张学颜鉴于双方关系恶化,急请朝廷速罢辽东市赏。同年十月,他协同总兵官李成梁誓师讨伐王杲。

  努尔哈赤祖父觉常刚,父亲塔克世,作了这次进军的向导[130]。六万明军,浩浩荡荡,疾驰前往。王杲与蒙古“三卫”速把亥等率兵迎战,两军激战多时,王杲军抗不住明军的冲击,望风奔溃,退入寨中。李成梁挥军纵火,瞬间攻破城池。王杲乘乱逃脱,小首领来力红等送了命,其部众被杀了一千多人。王杲寨破兵溃,逃无踪迹,死活不明。边官扣押“市夷头目”觉常则作为人质,令其子塔克世寻查王杲归案[131]。同时,开原兵备道贺臻,宣谕海西王台逮送王杲。王杲虽然溃不成军,然而心中不服。他又纠集部分女真人,继续骚扰边境。后来,明参将曹簠得知王杲隐居在左卫阿哈纳(宝实之孙)寨中,立即亲自率领轻骑前去追捕。王杲一见势危,便把自己的蟒挂红甲披在阿哈纳身上,乘机携马、牛、羊、貂皮、杂帛等投奔速把亥而去[132]。不料,抚顺关追捕甚急。王杲因路途不便直走,就投奔了海西王台。王台一向忠顺于明廷,得到边关宣谕以后,与长子虎儿罕(又书扈尔汉)等,在七月四日捕得王杲及其家室二十七人,槛车送往边关[133]。

  王杲的槛车转至北京,辽东守臣直接向朝廷献俘。万历皇帝亲自登上午门云楼,集结百官称赞[134],将王杲枭首于槀街。

  王杲死后,宁远伯李成梁将王杲的属地拨给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塔克世对明廷比较忠顺,为人很有胆略,以讨伐王杲有功,授职为建州左卫指挥[135]。后来,清朝惟有这一支成为六世祖、都督猛哥帖木儿的后代和承袭者。因此,努尔哈赤便是都督的后裔。

  ________________

  [1]努尔哈赤,按满文原音应为努尔哈齐(满语nurhaci),因为习用成俗,本书亦称努尔哈赤。

  [2]罕,为满语han,汉译为“汗”。老罕王,也书老憨王,即指老汗王,均为努尔哈赤。

  [3]《元史·地理志二》卷59。

  [4]《朝鲜李朝实录·太祖》卷8。

  [5]《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21。

  [6]《明太祖实录》卷56。

  [7]《明太祖实录》卷67。

  [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海西女真,系指分布在开原以北,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的女真卫、所,及其经由海西各部向明入贡的女真人,皆称作海西女真。海西地指今伊通河口至依兰的松花江中游地区。参见蒋秀松:《海西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建州之名,原属唐时渤海国率宾府,地在今绥芬河流域。元时移到松花江东岸,海兰河西北一带。明时,称以上诸地的女真部落为建州女真。后来,几经南迁,于正统初年移到今辽宁省新宾县境,是为“建州三卫”。参见莫东寅:《满族史论丛》第36—37页。东海女真,又称野人女真,系指建州、海西女真以东以北的各部女真,包括东海虎尔哈、窝集、瓦尔喀等部女真人。

  [9]张伯英等:《黑龙江志稿》卷62。

  [10]章炳麟:《清建国别记》页6上,黄石斋:《博物典汇》卷20,魏焕:《皇明九边考》卷3。

  [11]陈建:《皇明从信录》卷13,谈迁:《国榷》卷14。

  [1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24,彭孙贻:《东人志·女真考》页3,《明英宗实录》卷237,《明经世文编》卷248。

  [13]《明太祖实录》卷236,卷239。

  [14]黄石斋:《博物典汇》卷20,《明太宗实录》卷71,彭孙贻:《东人志·女直考》页3,茅瑞征:《东夷考略·女直》页2。

  [15]《明太宗实录》卷24。

  [16]陈仁锡:《潜确类书·东北夷》卷14。

  [17]《满洲实录》卷1。

  [18]李廷玉:《长白山江冈志略》载:“朱果(草木),每茎不蔓不枝,高三寸许,无花而果先青后朱。形同桑椹,味清香而甘酸……一名仙果,池左右颇多。”

  [19]《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1,以下简称《武录》。

  [20]章炳麟:《清建国别记》页1下,阿桂:《满洲源流考》卷1。

  [21]《满文老档·太祖》卷70。

  [22]《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38。

  [23]《朝鲜李朝实录·端宗》卷13。

  [24]《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158。

  [25][26]《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日记》卷19。

  [27]《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173。

  [28]《朝鲜李朝实录·宣祖》卷70,《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217。

  [29]《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52。《朝鲜李朝实录·燕山君回忆》卷28。

  [30]《朝鲜李朝实录·中宗》卷56。

  [31]李民{宝真}:《建州闻见录》,参见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清初史料丛刊第八、九种》页42。

  [32]《朝鲜李朝实录·世祖》卷31,《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266。

  [33]《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150。

  [34]《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95。

  [35]《朝鲜李朝实录·成宗》卷57。

  [36]薛三才:《兵食计当蚤决破》,参见《筹辽硕画》卷4。

  [37][38]《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9,卷10。

  [39]《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11。

  [40]《朝鲜李朝实录·太宗》卷13。

  [41]《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9。

  [42]谢国桢:《清开国史料考叙伦订补编》页2。

  [43]《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82。

  [44]《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21。

  [45]《明宣宗实录》卷13。

  [46]《朝鲜李朝实录·世宗》卷20。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因为部落扰朝鲜边境,关系不协,猛哥帖木儿率部迁居阿哈出旧地风州,现因蒙古东扰,猛哥帖木儿被迫迁回阿木河谷地。

52书库推荐浏览: 滕绍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