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传_曹聚仁【完结】(68)

阅读记录

  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借此知道它远非空虚。〃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去罢,野草,

  连着我的题辞。"这写在一九二七年,正是大革命的时代。他彻底地否定了"过去的生命",连自己的野草连着这题辞,也否定了,但是并不否定他自己。他希望地下的火,火速喷出,烧尽过去的一切;他希望的是中国的新生:在《野草》里,比在《狂人日记》里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诗。他一面否定,一面希望,一面在战斗着。就在这一会,他感到青年们动起来了,感到真的暗夜露出来了,这一年他写了特别多的杂感。这些杂感,比起《热风》中那些随感录,确乎是更现实的了;他是从诗回到散文了。换上杂感这个新名字,似乎不是随随便便的无所谓的。散文的杂感增加了现实性,也增加了尖锐性。他在《三闲集》的序言中说:"恐泊这'杂感,二个字,就使志趣高超的作者厌恶,避之惟恐不远了。有些人们,是当意在奚落我的时候,就往往称我为'杂感家'。"这正是尖锐性的证据。他这时在和"真的暗夜"肉搏了,武器是越尖锐越好,他是不怕^6不满于现状,的6杂感家,这一个恶谥"的。

  许多替鲁迅作品作注解的批判家,似乎都忽略了鲁迅的一篇短论:《看书琐记X—)(二),他对于文学的永久性和普遍性,有进一步的看法。他说: "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

  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奇特的事情,在上海的弄堂里,租一间小房子住着的人, 就时时可以体验到。他和周围的住户,是不一定见过面的,但只隔一层薄板壁,所以有些人家的眷属和客人的说话,尤其是高声的谈话,都大略可以听到,久而久之,就知道那里有那些人,而且仿佛觉得那些人是怎样的人。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但我并不是说:这就成了中国的巴尔扎克。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荐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札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性了。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人之见,另外想一个, 那么,恐怕会想到的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一有变化, 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①

  接着他又说:"就在同时代,同国度里,说话也会彼此说不通的。巴比塞有一篇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叫做《本国话和外国话》,记的是法国的一个阔人家里招待了欧战中出生人死的三个兵。小姐出来招呼了,但无话可说,勉勉强强的说了几句,他们也无话可答,倒只觉坐在阔房间里,小心得骨头疼。直到溜回自己的4猪窝,里,他们这才遍身舒齐,有说有笑;并且在德国俘虏

  营里,由手势发现了说他们的'我们的话7的人。因了这经验,有一个兵便模模糊糊的想:4这世间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战争的世界,别一个是有着保险箱门一般的门,礼拜堂一样干净的厨房,漂亮的房子的世界。完全是另外的世界,另外的国度。那里面,住着古怪想头的外国人。,那小姐后来就对一位绅士说的是:4和他们是连话都谈不来的。好像他们和我们之间,是有着跳不过的深渊似的?其实,这也无须小姐和兵士们是这样。就是我们^……和几

  乎同类的人,只要什么地方有些不同,又得心口如一,就往往免不了彼此无话可说。……这样看来,文学要普遍而且永久,恐怕实在有些艰难。"①这是他的晚年见道之论。他已经体会得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就是他那社会环境所孕育的;普遍性和永久性,都受着相当的限制的。

  所以笔者认为在现代作家之中,真的能继续鲁迅风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他的弟弟周作人;但周作人的隽永风格,却在鲁迅之上,"启明风"的韵味,

  和鲁迅虽不相同,却是瑜亮一时,各不相下的。(钱玄同也说:"我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恿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但此

  时此地,"鲁迅风",怕是没有传人了呢!

  二十五文艺观

  孙伏园氏,说到鲁迅思想,受托尔斯泰、尼采的影响(上文已提及〉,"这两种学说,内容原有很大的不同,而鲁迅却同受他们的影响;这在现在看来,鲁

  迅确不像一个哲学家那样,也不像一个领导者那样,为别人了解与服从起见, 一定要将学说组成一个系统,有意的避免种种的矛盾,不使有一点罅隙;所以他只是一个作家、学者,乃至思想家或批评家。"所以,一定要把鲁迅算得是什么主义的信徒,好似他的主张,没有一点不依循这一范畴,这是多余的。马克思学说之进入他的思想界,依然和托尼学说并存,他并不如一般思想家那么入主出奴的。

  依我看来,他的思想体系中,最成熟的还是他的文艺观。五四运动以后, 胡适的文艺理论,虽是一颗彗星似的,光芒万丈,要说是字斟句酌,老吏断狱似的下笔有分寸,还是鲁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便是传世之作(鲁迅曾语笔者:《中国小说史略》,从搜集材料到成书,先后在十年以上。其书取材博而选材精,现代学人中,惟王国维、陈寅恪、周作人足与相并人他的短论杂感,也是以谈论文艺为多;笔者且来谈他的文艺论。一不是文艺理论而是文艺批评。

  我们再回到鲁迅晚年所写一篇短论《门外文谈》上去。首先,他提出他的 二文艺起源论。我们听惯了一件东西总是古时候一位圣贤所造的故事,字是仓 : 颉造的。然而作《易经》的人,却比较聪明,他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他不说仓颉,只说后世圣人,不说创造,只说掉换,真是谨慎得很, 文也许他无意中就不相信古代会有一独自造出许多文字来的人的了,所以,就 艺只是这么含含糊糊的来一句。但是,用书契来代结绳的人,又是什么脚色呢? 文学家,的确首先就要想到他,然而并不是的。有史以前的人们,虽然劳动也唱歌,求爱也唱歌,他却并不起草,或者留稿子,文字毫无用处。据有些学者告诉我们的话来看,这在文字上用了一番工夫的,想来该是史官了。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复了 ,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

52书库推荐浏览: 曹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