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一群之中,我看重他和未名社那几位朋友李霁野、韦素园、韦丛羌、台静农等。他在《忆韦素园君》的文中说:"未名社的同仁,实在并没有什
十
他的师
友
國::.1? .1 .1.」國國圍」」
鲁迅评传
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
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
办事了 ,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
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
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仁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
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了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还是知道的。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说解之后,却同时又发现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 然而他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啐了自己的心。"……"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圣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它多。他不人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①这是鲁迅所赞
许的有为青年的轮廓。
不过,我们看看鲁迅和李霁野先生往来的信以及《两地书》中,他对许广平所提及的,他本来对《莽原》的年轻朋友,颇尽力帮助,而有所期待的,后来
高长虹、向培良都和他闹翻了。他写给许广平信中说:"长虹又在和韦素园吵闹了,在上海出版的《狂飚》上大骂,又发了一封给我的信,要我说几句话。这
真是吃得闲空。然而我却不愿意奉陪了,这几年来,生命耗去不少,也陪得够了,所以决计置之不理。况且闹的原因,据说是为了《莽原》不登向培良的剧本,但培良和素园在北京发生纠葛,而要在上海的长虹破口大骂,还要在厦门的我出来说话,办法真是离奇得很。"②其失望与不满之情,也是溢于词表的。鲁迅接近青年的,但要他和青年为友,也是不容易的。
笔者于鲁迅的朋友中,凭着自己的主观来选择,还要再写四个人:一个是孙伏园,他的学生,后来和他往来最密切的朋友。一个是林语堂,鲁迅写给
《鲁迅全集》第6卷,第68、72页。②《鲁迅全集》第7卷,第198页。
笔者的信中,就说过"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的话。而在《语丝》时期,他们之间的确相处得很好;鲁迅之往厦门大学任教,也是林氏所推荐的。一个是陈公侠(仪),便是任过福建省主席、台湾行政长官。又一个,则是若干人或许不赞成的,被鲁迅攻击得很久的陈西滢(源人其他,如冯雪峰、茅盾、郁达夫等等,我都一笔带过了 〔本来,我要说到郁达夫的,创造社那一群年轻朋友中,都和鲁迅不十分融洽;郭沫若就不曾和鲁迅见过面。只有郁达夫和鲁迅相处很好。鲁迅旧诗中,有《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①可惜,手边材料,十
分缺乏,不能成篇〕。
孙伏园先生,自言他最初认识鲁迅是在绍兴初级师范学堂,那一年是宣
统三年(一九一—年),他正在那儿念书。他说他是一个不大会和教师接近的
人- 一则他不用功,所以不需要请教;二则他颇厌倦于家庭中的恭顺有礼的
生活,所以不大愿意去见师长。他和鲁迅的熟识,却是因为职务,他那时正做
着级长,常常得见学校当局。后来鲁迅辞去了校长职务,到南京转北京去了,
他也离幵了那个学校。他说:"凡是和鲁迅先生商量什么事情,需要他一些助
力的,他无不热烈真诚的给你助力。他的同情总是在弱者一面,他的助力自
然更是用在弱者一面。即如他为《晨报》副刊写文字,就完全出于他要帮助一
个青年学生的我,使我能把报办好,把学术空气提倡起来。至于为人处世,他
帮忙我的地方更多。鲁迅因为太热烈,太真诚,一生碰过多少次壁。这种碰
壁的经验,发而为文章,自然全在这许多作品里;发而为口头的议论,则我自觉非常幸运,所受到的乃至受用的,比任何经籍给我还多。我是—个什么事
情也不会动手的人,身体又薄弱,经不起辛苦,鲁迅教我种种保卫锻炼的方
法。我们一同旅行的时候,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
替我打的。耶稣尝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不过,以他们师徒之间的相契,却有着隔膜的。鲁迅追述他与《语丝》的始终,说到伏园为了他的一篇稿子的被抽而辞去《晨报》副刊的职务,说到伏园建
议办《语丝》周刊,他答应为之"呐喊"。后来,《语丝》办得很有成绩,伏园说了一
句刺心的话,却使鲁迅惘然了。他说:"对于《晨报》的影响,我不知道,但似乎也颇受些打击,曾经和伏园来说和,伏园得意之余,忘其所了,曾以胜利者的笑容,
笑着对我说道:真好,他们竟不料踏在炸药上了!,这话对别人说是不算什么的。但对我说,却好像浇了一碗冷水,因为我立刻觉得这"炸药'是指我而言,用思索,做文章,都不过使自己为别人的一个小纠葛而粉身碎骨,心里就一面想: '^!曹,我竟不料被埋在地下了!'我于是4彷徨'起来。……但我的彷徨并不用许多时,因为那时还有一点读过尼采的《苏鲁支语录》的余波,从我这里只要能
挤出^虽然不过是挤出^文章来,就挤了去罢,从我这里只要能做出一点'炸药,来,就拿去做了罢,于是也就决定,还是照旧投稿了^虽然对于意外的被利用,心里也耿耿了好几天。"①他又说起这位《语丝》发起人的孙伏园,也不写稿了。而且有了小小的误会了。写到这儿,笔者记起了有一回和鲁迅的闲谈,我问他:孔夫子最得意相处得最好的门徒是谁?他想了一想,说:"总不会是颜回。"我说是子路:"你看,跟着夫子跑来跑去,碰了无数的钉子的就是他。"鲁迅笑了。我也不知道,谁是鲁迅的子路!
《鲁迅书简》中,提到林语堂的地方,颇不少;笔者也曾引用过鲁迅回我信中的一段话:"语堂是我的老朋友,我应以朋友待之,当《人间世》还未出世, 《论语》已很无聊时,曾经竭了我的诚意,写一封信,劝他放弃这玩意儿,我并不主张他去革命,拼死,只劝他译些英国文学名作,以他的英文程度,不但译本于今有用,在将来恐怕也有用的。他回我的信是说,这些事等他老了再说。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但我至今还自信是良言,要他于中阔有益,要他在中国存留,并非要他消灭。他能更急进,那当然很好,但我看是决不会的,我决不出难题给别人做。不过另外也无话可说了。看近来的《论语》之类,语堂在牛角尖里,虽愤愤不平,却更钻得滋滋有味,以我的微力, 是拉他不出来的。"②林氏最讨厌笔者引用这一段话,因为鲁迅真的把他未盖
52书库推荐浏览: 曹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