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格调凄凉的晚景词本书附录二的《李清照年谱》中,有其作品系年。凡赵明诚亡故后所作, 均应算晚景词,大致有 10 首。其中的咏物词和悼亡词等,已分别在上述几节中加以引述,其余晚景词还有:《菩萨蛮》(风柔日薄)、(归鸿声断);《好事近》:《武陵春》;《永遇乐》等五首。这五首的主旨又大致可分为 表达嫠妇之忧和抒写家国之思两类。
(一)
舟船载不动的嫠妇愁如果说《好事近》的“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中,尚暗含嫠妇 之忧的话,那么在丈夫已经亡故,又经过了一场再嫁的波折之后的李清照,她已不把嫠妇之愁作为隐秘之事深藏心底。不言而喻的是,在她与后夫离异 后,愈是表现出对其前夫的思念,也就愈能说明对那个无赖小人后夫的轻蔑。
看来《武陵春》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的外化。虽然不能说此词中不含家国 之忧,但主要的是表达嫠妇之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近三十年来对这首词的评析,不同于对清照其他作品的时有妄断,极少 有很离谱的说法。原因是根据清照《<打马图经>序》后所署写作时间为“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有四日”,此词即可系于次年春所作。又因词中有地名“双 溪”,遂可断定作于今浙江金华①。
“花”在《漱玉词》中,大都作为主人公心态的外化,或生命状态的象 征。此词首句含有昔日的花容月貌,今日已变成护花春泥之意。所以日上三竿连头发都懒得梳理一下,更何况修饰打扮。“物是”二句紧承前意,将上 文的凄婉之情, 以劲直之语出之。原因是开头一、二句含有难尽之意:“风住”既指自然现象,又有象征意味。接踵而来的政治、婚姻风波虽然停息了, 人生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了。所以“物是人非事事休”除含有浓重的嫠纬之愁外,当还有这样一些寓意, 即经过与后夫的一段纠葛,词人倍加思念她的前 夫。他的遗著《金石录》还在,但人事俱非,心里有多少事,不等说出就泪流满面,可见这些事都是令人极度伤感的。正如生活中常常有物极必反之事, 愁苦己极的人往往更向往解脱困境,此词下片对“尚好”春光的向往、对双溪泛舟的拟想,仿佛是在黑暗中闪现的一线光明,然而转瞬即逝。词人所担 心的是双溪舴艋舟小,载不动如许愁绪。言外之意,她的满腹忧愁, 无处排遣,永远也解脱不了。这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千 古名句的心理背景。没有李清照所亲身遭受的党争株连、婕好之叹、兵燹战乱、丧偶流寓、“颁金”之诬、再嫁离异、诉讼系狱等等人生忧患,其愁思 就没有这么重的分量;如果她不善于创意出新,那么她在李煜、秦观、贺铸等喻愁名家名句面前①,怎能跻身其列?当然李清照之所以能写出这种跻身① 对于“双溪”所在地的考证,《李清照集》第 62 页所注最为翔实可信,这里谨取其成说。
① 卒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须眉”,甚至“压倒须眉”的名篇名句, 并非白手起家,她曾经历了一个 纵横交错地学习“须盾”,并逐渐超越“须眉”的过程。即使她在构思“只恐”二名句时,不一定看到比她年幼六、七岁的张元干的以“艇子”“载取 暮愁”①的词句,但苏轼与秦观维扬饮别时,所作《虞美人》词的“无情沛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当系首开以“舟船载愁”的先例,李清照 亦当对其有所借取。但是说到底还是其切身的生活体验和“转益多师”的学习借鉴的结晶。看来前者是关键,没有亲身经历过李清照那么多苦难的人, 即使象董解元、王实甫那样的文学名家,其同类句子也下一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倒反而有某种效颦之嫌②。
有关此词的问题,还需作以下两点必要的补充,一是词牌《武陵春》的 本义有别于“念武陵人远”之意,这里的“武陵”是作为避乱之地的代称;二是清照在金华避乱时的绍兴五年五月三日,发生了朝廷令其缴进《哲宗实 录》之事。这是一部“冒禁传写”③之书,“窃窥”、“私藏”都是犯法的。
清照冒死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无疑会又一次给她带来 很大的精神刺激,遂成为又一种“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
(二)
悲苦无似的故乡、京洛之念在李清照的诗词之间,虽然曾有一条根深的沟壑,但到了晚期,这条鸿 沟几乎被她亲手填平了,也就是说其晚景词的题旨,与其诗大大接近了。比如在汴京失陷的第三个年头的三月三日(上已),她在江宁所写的《蝶恋花》 中,有这样的词句:“永夜厌厌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长安”
本是汉唐故都,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国都的代称。词人在长夜难眠中梦想着“长安”,是为了说明她对汴京的怀念;至于对故乡的怀念,在其晚景词中 更是随处可见。《菩萨蛮》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此时她借酒浇愁:“香消酒未消”,绝不是为了惜花、怀春等儿女私情,而是借醉酒来减 少思乡的痛苦。这种题旨在其前期和中期词中是绝对没有的。这类词的代表作,当椎其写于六十四岁或稍后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 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自问世不久,就曾激起热血人士的赞许和共鸣,其中张端义和刘 辰翁对此词的评价更发人深思。前者云:“(易安居士李氏)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已自 工致。至于‘染柳烟轻(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愁如海”;贺铸《曹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① 张元干《谒金门》:“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② 董西厢《仙吕·点绛唇緾令·尾》的“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下动。”王西厢《正官·端正好·收尾》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③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二,万有文库本。
云:‘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①。后者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 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②。“(刘辰翁)于宗邦沦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忧,往往形诸笔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③。张端义对 此词从艺术性方面作了较充分肯定,而刘辰翁则从思想性方面对其作了高度评价。可见这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佳作,值得仔细品味:词的上片写眼下元日之夕。首二句似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的“日 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和廖世美《好事近》的“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之句意,谓落日象熔化了的金子一般绚丽璀璨,暮色中飘浮的云彩聚拢 了来,宛如珠联璧合。对于“人在何处?”常见的有两种理解,一是承上文,云景色依旧,人事已非,含有身世感伤之意;二是“人”指作者的故夫赵明 诚。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在嗟叹身世飘零的同时,想到亲人,完全合乎情理,故上述二解可合而为一。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