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近是者,完全到位的可以说没有。其实这当中含有词人很深的苦衷,取 义极为深婉。“武陵”原指“武陵源”,典出陶潜《桃花源记》,其中说晋大无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事。所以“桃花源”又称“武陵源”。“武陵源” 因与“桃花”有关,它又涉及到另外一个神话传说,即刘义庆《幽明录》所载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并与之媾和事。仙女住在河之源头的桃 林之中,这片桃林又在今浙东的天台山上,所以刘、阮与仙女相会事又称“天台之遇”。因为“武陵”和“天台”都和“桃花”有关,而“桃花”在我国 占典诗词中又是代表美女的特定意象。李清照的“念武陵人远”的寓意,说白了就是担心赵明诚有“天台”、崔护②之遇,也就是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外遇 或“桃花运”。丈夫的“桃花运”,往往就是妻子的厄运。身为人妻者在这方面的担心,恐怕庄迄今为止的任何时代都不一定是完全多余的,更何况处 在纳妾被视为天经地义、青楼冶游等于家常便饭的宋代。那时的夫妻关系大都是非常脆弱的,即使被认为是“夫妇擅朋友之胜”③的赵、李之间,其性爱 关系也存在着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一面,从而给李清照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只着眼于时代政治背景的二期说,自然顾及不到词人的心理状态, 那 么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研究工作,也只能是大而化之,或极为肤浅的。
第三,二期说较适合于粗线条的文艺批评的社会学方法, 对于细腻的心 理学等方法,它是相形见继的。眼下新的方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对于李清照其人其作的研究,泊来的文艺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等,与土生土长的“以意 逆志”①、“知人论世”②、“诗无达沽”③等传统方法,几乎是一拍即合。这种种力量凝聚成的合力,足以突破二期说的原有阵地,代之以三期说。
第四,在二期说被强化的背景下,不够重视对“文本”的研究,即使接 触到“文本”.也往往只是对其中所体现的“阶级性”、“人民性”等等特别关注。由于研究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是非文学的,所以在二期说中极少接 触到诗词学的范畴。而对于《漱玉集》的解读,如果不从捕捉作为重要的诗词学范畴的意象和意境入手,就绝无可能入其堂奥。李清照作品中意象的出 现和意境的建构,部有跨越时空的漫长发展变化过程。比如“梧桐”这一既可象征新生向上,又可寓托离愁、悼亡之意的意象,它在《漱玉词》中,不 是从“新桐初引”④一下子跳跃到”‘梧桐落”⑤,而是经过了“梧桐更兼细雨”①和“梧桐应恨夜来霜”②这样一个长期受到雨打霜冻的过程。二期说抹 杀了这个过程,硬把梧桐细雨《声声慢》作为后期的作品,从而造成了不求甚解,以至多处误解、曲解了此词的原意。
鉴于二期说存在上述不足,要想使李清照研究深入下去,看来应首先对② 孟棨《本事诗·情感》:唐崔护独自游春,遇倚桃柯之女。对之有所同意和感念,来年题诗左扉,有“人 面桃花相映红”之句。
③ 赵世杰等编《古今女史》卷一,明崇帧刊”。
① 《孟子·万章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中华书局②⑩⑨④年版。
② 《孟子·万章上》。
③ 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中华书局②⑩⑧⑥年排印本。
④ 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
⑤ 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
① 李清照《声声慢》。
②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
它加以改造。所以我在本书第二章中,将传主的生平分成十个阶段。对一本 专著来说,这种较细的分段,便于对传主的身世和思想感情作较深入探讨。
如果从传主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考虑,将前、后二期说改为前、中、后三 期说,似以这样划分较为合理——前期: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也就是从传主出生之年,到徽宗 大观元年(1107 年),开始屏居青州之年为止,共二十四年。
中期:也可以叫做青、莱、淄、宁时期,即从大观二年到高宗建炎三年(1129 年),传主从二十五岁至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共二十一年。 后期: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传主从四十六、七岁(丈夫去世),到七十三岁左右传主下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 上文所厘订的三期说,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二期说的不足,不失为李清照研究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思路。这在本书下面的章节中,将会得到有 力的证明。但也应该说明不能认为有了三期说,什么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它也有以下两点明显的不足之处:第一点,三期说以赵明诚亡故,而不是以“靖康之变”作为传主中年时 期的下限,这对于传写心曲的李词的研究极为有利。对于把丈夫作为主要精神支柱的封建时代的妇女来说,直接左右或危及其命运的是“既嫁”所必从 的丈夫和“夫死”应从的儿子①,李清照也不例外。事实正是这样,在“靖康之变”后,赵明诚健在的近三年的时间内,清照词的题旨,可以说与整个中 年时期毫无二致。所以依三期说将此时的清照词划归中期,十分得当。而赵明诚一死,其词的题旨旋即大变,由埋怨丈夫的“捷妤之叹”,亟变为对丈 夫充满深情的悼念。其诗的情形则大不一样,“靖康之变”以前的篇目或咏史,或以诗代言替亲友打抱不平,或变着法儿感叹自己的身世。再说,那时 传主的主要精力也不用在写诗上,留存到今天的只有三、四首,而“靖康之变”一发生,特别是当她来到金陵古都,其诗兴大发、诗思大变:“顷见易 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②。所谓“明诚在建康日”,即指其于建 炎元年(1127 年)八月,至建炎三年二月,知江宁府其间。清照是于建炎二年正月或二月,由青州抵江宁,其循城寻诗,当在初到江宁的春、冬,或翌 年春,也就是“靖康之变”不久的事情。所得之句为何,这里虽未确指,但时人却异口同声他说其时清照所作是这样的一些诗句:“南渡衣冠少王导, 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①。此时主战派的著名将相宗泽已死、李纲被罢,当权的是因循苛安、不作战守之计的“哼哈” 二相黄潜善和汪伯彦。上述清照诗的讥讽之意甚明。如依三朗说将这类诗放在中期,倒不如二期说的将它一刀切在后期。
第二点,如果说在追加惩治元祐党人的高潮过后和“靖康之变”以前, 北宋世事的变化一度出现了类似“死水微澜”之状,这反映在李清照的生活中,也是几年、十几年无甚变化的话,但在赵明诚病故前后李清照的心态却 不大一样,也就是说把建炎三年、传主四十六岁作三期说中期的下限,是不够周密的,因为赵明诚是这年八月十八日逝世的,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传① 《仪礼·丧服》:“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