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大字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难学而自情焉。
《譬成章》为《笔势论十二章》的最后一部分,是说明书法成功之道的。要求书法家在书写时要从容不迫,"缓笔定其形势",所谓形势即包括每一个字的动感和整篇构成的气势。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时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艺,便难以得到书法的真谛,更谈不上成功。字的形体要爽快明朗,质地刚健有力。用笔的方圆,字的大小不能对立,要相互协调,不能以为小字容易,就忙于追求其姿态,不要以为大字难,就迟疑不决,笔势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当,败笔混杂其中,缺少生气,就像一个人病疴缠身。最后指出要勤学苦练,"勿以难而自情焉"。
四、《记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日:"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隐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这篇以假设白云先生口吻陈述的书论历来多有争论,有人认为此文决非王羲之所撰,其理由是这篇书论南宋以前的古籍从未载入,只是在《书苑青华》中才见于此篇。此文最后署有"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工羲之记",有明显的破绽,因为王羲之视右军官职如芥子,据《法书要录》记载,王羲之有四百六十五帖,无一自己用右军署名的。不过传王献之《进书诀疏》云:"臣念父羲之字法为时第一,尝有《白云先生书诀》进于先帝之府",因此,轻意否定此篇是王羲之所撰值得研究。有人推测此篇可能是王羲之所撰,只是最后一句是别人后来加上去的。阴阳的理论虽然在六朝以前就已出现,但将书法称为"书道"是从六朝开始的,纯以"道"论书是较早的书论,此论言简意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虽不能武断他说非王羲之莫属,但不是一般人所为,这是无庸置疑的,也许此文意旨深邃,人们以仙人对右军所云的形式出现。王献之的《论书表》中也曾编造过故事,遇见仙人,人们很容易推测这是两位信奉道学的父子玩的共同手腕。天台,是指浙江东部的天台山,隋代,敕建佛教寺庙国清寺,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在隋代后不以道名世,在隋代前不以佛名世。从道士与天台相联系一事分析,本篇出自六朝可能性较大。王羲之在六朝名望已很高,距他死后时间不长,随便编造的他的文论,恐难以取信于人。综上所述,《记白云先生书诀》不能完全排除是王菱之所撰,或其精神实质可能是王羲之的思想。
首先,开头虚拟紫真道士说的话:"你书法虽然很好,已达到极佳的境界,但还不能称为大善,因未曾涉及书道的根本、书法的气韵。""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混元从字面上看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混元之理是天地万物生成之理,这就是所谓的"道"。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亲和为一的关系。人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分子,人只有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自己才有存在的意义,才能真正地获得生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表现在书法作品中,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才能体验"人"与"自然"的意蕴,可以由小见大,由一观全,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象。正如席勒所说:"美是形式,因为我们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感知它。"①混元之理是书法必达之道,只有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真正的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将一横画比做千里阵云,一戈如百钧弯发,点画如高峰坠石,等等。就是将书法,甚至字体的每一构件与自然万物的生命联系起来,①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丈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第 130 页。混元为一。
书法要达到至善境地,有多种因素构成,缺一不行,就像多种宝物聚在一起才能称贵一样。书沦接下去论述了书法的阴阳之道,阴阳学说由来已久,思想家用这一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相互对立彼此消长的物质及其属性。阴阳对于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书法中处理好阴阳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蔡邕就曾经说"阴阳生,形势出矣",古代以阳气主刚,阴气主柔,高山绝壁,有阳刚之美,然而还应有阴柔之美,阴柔产生风神,有神韵的内在美,字体骨架挺立具有阳刚之气,即壮美。阴柔之气则产生风华神韵谓之秀美。风神在宋代以后则词意转为刚柔结合,成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姜夔在《续书谱》中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出新意。"书法的握笔用锋始起于造字之理和艺术家的性格、气质、修养,即人与自然的本性,书法作为艺术,它的内在的生命存在着阴阳二气的运动,可谓"人化的自然",在它"达于道"时显示出"混元之理",然而艺术家的创作亦是其"本性"的表现。
这是玄学思想在艺术理论上的典型表露。何为"润"?窦蒙《述书赋词例字格》解释说:"旨趣调畅曰润"。这篇书论认为,书法的要妙具体他说有以下几点:"力圆则润",用力饱满则墨色酣畅淋漓,显得丰润。"势疾则涩",因为运笔速度快,墨象则凝涩。《续书谱》云:"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徐畴《笔法》说:"轻则须沉,便则须涩";"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紧则劲",用笔紧密有力;"险则峻"结体险则峻拔。《述书赋词例字格》云:"不期而然曰险","顿挫颖达曰峻"。字内贵盈满,字外贵空灵,古代书论中用笔、结字、布局黑为内、白为外,也就是说黑处要实在,而白处要求虚和。"起不孤,伏不寡"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提笔处不是单纯的提笔,做到提中有按,而按笔不只是一味地"按",要按中有提。书法笔画结构,回仰处应不接近,背接处不远离;看上去飞动,但书写时心态虚静,不是以动制动,而应该是以静制动,这样整篇书法作品就能一气相贯,恭敬地采用这种方法,就能悟出书法的要妙。
第七章 文学方面的成就 一、《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早被人们所公认,关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涉及,这也许是被他书法名声掩盖的关系。
52书库推荐浏览: 郭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