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传_习仲勋传编委会【完结】(67)

阅读记录

  清明过后,万物复苏,时令虽已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陕北高原的寒意还迟迟没有退去。四月中旬的一天,习仲勋带调查组的同志迎着料峭的寒风,沿着崎岖的土道来到了绥德以西二十里外的郝家桥村,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查。

  郝家桥地处深山之中,是沙滩坪区一乡的一个行政村,因为村子前修有一座碎石桥,村里又多为郝姓人家,故称郝家桥。过了前桥就是侯家坪,对面是刘家渠,后面是庙沟。郝家桥在几个自然村之间,处居中位置,所以沙滩坪区一乡乡政府就设在这里。

  习仲勋将调查组同志按照几个自然村进行分工包村,确定了各自调查内容和重点。他要求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各选择生活状况和生产条件不同的上、中、下各两个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典型,总结经验。他还倡导在各村召开“好劳动人会”,评选劳动英雄。郝家桥群众一致推选刘玉厚为劳动英雄。习仲勋通过调查了解到,刚四十岁出头的刘玉厚,既是新政权的村主任,又是乡参议员,在此之前他还担任该村的减租会的检查委员,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减租政策。近年中,他同自己一家人通过终年不息的辛勤劳动,带动了全村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变工互助,合理安排生产,使这个佃户村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圓满完成了减租保佃、征收救国公粮等各项任务。当时的《解放日报》评价说:“刘玉厚以身作则,积极奉公,以及‘和人家商量行事’的民主精神,获得了人们的信仰和尊敬。”

  习仲勋到郝家桥后,即邀请刘玉厚和该村村支书到自己住处叙谈。一见面他就拉住刘玉厚的手问道:“是党员不?”

  “咱是。”刘玉厚用浓重的陕北口音和方言回答说。

  刘玉厚问:“呃!你是住在九贞观地委的习书记?夜黑里你们来时咱一满没知道,刚从地里回来,人家就催咱来开会了。”

  “好!好党员,好同志,现在就需要像你这样的党员,咱的党就更有办法!”习仲勋拍着刘玉厚宽阔的肩膀,然后又紧握住刘玉厚粗大的双手,对这位长自己十多岁的农民兄弟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咱什么也解不下,只解下受苦,党要咱努力生产,那是容易事嘛!”刘玉厚朴实而坚决地表示了自己的决心。

  习仲勋详细询问了刘玉厚当年的生产计划。刘玉厚回答说:今年打算在五十二垧土地上深耕七次,每垧(谷地除外)上粪十五六布袋,锄草三四次,谷子地要改撒种为耧种。要溜崖掏畔,坚决完成增产五石粗粮目标。他还说:今年婆姨(妻子)要学会织布,使一家人自穿自织,犁铧要换新的,鸡娃羊羔多下几只。自己还背了两冬的石头,准备请匠工把新窑砌起来。

  习仲勋听着刘玉厚的生产计划,内心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他想,我们共产党人所进行的革命斗争,不就是为了使这些劳苦群众过上好日子吗!

  调查组的同志还发现,由于当地医疗卫生情况差,群众中脓疮、头癣、红眼等传染病流行较广。习仲勋便指示派人从地委领来来苏、碘酒、红丹和眼药等,调查组的同志亲自动手为群众擦洗疮口、滴眼药水,帮助孩子们洗澡、理发,进行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宣传工作。

  习仲勋通过调查认为,郝家桥在改革农业生产措施,理顺土地租佃关系,改造二流子,组织群众移民南下,实行变工互助、精耕细作等方面都很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他认为刘玉厚勤劳、忠诚、廉洁、奉公,全家亲密和睦,全村团结一致,发展了生产,支援了抗战,改善了生活。经他提议地委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习仲勋和专员袁任远等领导共同署名将刻有“农村楷模”的牌匾奖给郝家桥村。蹲点调查结束后,习仲勋还批准了调查组根据郝家桥的经验制定的绥德地区移民工作方案,使刘玉厚的事迹和郝家桥的经验在绥德地区以至全陕甘宁边区广泛传播开来。一时对提倡自力更生、劳动光荣和发展生产、减租减息、厉行节约、度过难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典型村经验的引导下,全地区各级组织制定了发展生产计划,农村建立了变工队组织,积极提倡革新农业耕作技术,使摇崖、拍畔、打坝、挖窖、按种、深耕、锄草、施肥、翻秋地、旱耕等农作方法得到广泛推广,同时发展副业(城镇发展商业)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至当年年底,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基本解决了全区五十二万人口吃饭问题。仅警备司令部在一九四三年的大生产运动中,就开垦荒地七百余块,产粮九百余石,收菜一百二十余万斤,养猪近二千头,纺毛线八点六万斤,棉纱六点四五万斤。军工厂年产棉布四千八百匹,棉衣四千套,单衣四点七六四万套,皮衣一千三百五十件,军帽四千顶,鞋子一点五八万双,毯子一千八百床,绑腿三千副,满足了该部官兵被服装备的需要。全年生产总值折合小米四万余石,解决了部队大部分粮食供应,尔后又达到了全部自给。

  秋收以后,刘玉厚来到地委兴奋地告诉习仲勋说: “一年下来自己家里收成不错,收了谷子五石五斗,高粱三石五斗,黑豆五石五斗,麦子四石,豌豆一石,扁豆一石,糜子六斗,绿豆一石,芝麻一斗,洋芋二十五袋,南瓜四百多个,棉花二十五斤,除去四石三斗租子和缴公粮外,足够全家一年吃穿用了。”他还说,原来由他三弟给别人家揽的十七只山羊,已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七只绵羊、五只山羊。今年还开粉房,又喂了一头母猪、三头肥猪、七个猪娃,还有五只鸡,今年又受奖得一头牛。由于吃的用的宽裕,还给三弟定了婚,决定明年二月为其娶亲。习仲勋耐心听着这位靠自己辛勤劳动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农民数说家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习仲勋的倡导和郝家桥经验及刘玉厚事迹的鼓舞下,绥德地区又涌现出许多典型区、乡村和模范先进人物,如工人郝玉亮,吉镇的王德彪、刘金英,四十里铺的汪丕应,佳县的阎开增,吴堡的任逢华等。习仲勋非常关心这些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英雄的进步和生活,及时通过他们了解农村和社会实际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机关作风,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在大生产运动中,绥德地委和专员公署还号召机关干部厉行节约,勤俭办事,走出机关,参加生产劳动,帮助农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习仲勋在地委干部会上动员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确定的方针,大家动手,搞好生产。只搞机关工作不参加生产劳动的干部,是轻视体力劳动、缺乏群众观点的表现。他在会上宣布了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同勤务员合作种棉花、白菜;每天捻一小时毛线;办公用品节约三分之二;一年内的棉衣、单衣、单鞋、棉鞋、被褥等,不要公家补充;冬天睡冷床,只烧炉子不烧炕,提早停火半个月;注意身体健康,争取不用公家医药费。在习仲勋等领导同志的带动下,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参加农村劳动,同时也按规定完成个人的生产、纺线任务,使党政机关的生活办公费用达到了自给自足。

52书库推荐浏览: 习仲勋传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