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_周梅森【完结】(145)

阅读记录

  大元帅的军事高见:(1 )

  ---------------

  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武昌军委会会议室里,蒋介石正站在宽大的地图前独自出神.

  近来他在这里呆的时间比过去多了不少,有时甚至就在这里过夜.

  他的出现,使陈诚、何应钦都感到了压力,计划的落实情况加快了.每天,从前方发来的各种电文、通报源源不断送到他这里.蒋介石呢装笔挺,金星闪亮,一会儿侧着脑袋听参谋人员分析敌情、态势,一会儿看着参谋们紧张地在图上标绘、记录,一副全身心投入的样子. 2 个月前,还是在这里,他曾组织了武汉会战军事准备会.过去的几次大战,他都失败了.国民党各军师高级将领在战场上发现,委员长的胃口倒是不小,可就是战前制订的计划、方案在战场上根本行不通.仗一打响,不是主要方向被日军突破,就是友邻先自溃败,什么反击啦、合围啦到头来都只是一场虚梦. 手下几十万精兵的牺牲使他清醒了.蒋介石意识到他的人海战术需要空间,需要巨大的周旋空间.他盯着地图上的武汉,却发现这是块被湖沼江河紧紧拥抱的死地.可再往外看,他的心胸不禁豁然开朗起来.

  苦思数日,四下征询,蒋委员长终于在军委会上得意地抛出自己的想法,"武汉三镇必须守卫,惟守卫之不易.武汉近郊,尤其城北根本无险可守.而城区又被长江隔断,城外遍布湖沼,绝非久战之地.那么武汉如何守卫呢?我想请各位将军把眼光放远些.东北遥望潜山、太湖,北面不要错过双门关、武胜关诸险.

  事实上,武汉外围之幕阜山、大别山和长江,乃我最佳之天然屏障." 蒋介石打住话头,喝了口水,看了看众人的反应.远道而来的李宗仁、薛岳、张发奎等将领,闻言长吁一口气,绷紧的脸上终于现出一丝笑容.这笑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笑.到会的大部分将领都在上海吃过地域狭窄、优势兵力变密集轰击目标的苦头.会前,人人都怕"高明"而固执的委员长再来个死守武汉城的计划.

  会场气氛一下轻松了不少,有人窃窃私语起来.蒋介石像是受到了鼓舞,更加神采飞杨,滔滔不绝:"诸位可以设想,如果我军据三镇而战,战火势必殃及城区,武汉之政治、经济重要必失.

  被围城中,我军也犹如瓮中之鳖.南京教训前尤未远,切不可忘!

  所以武汉要战,就必须战于远方.概括之,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乃上策.

  " 蒋介石用眼光扫了扫众人,又故作神秘地说:"诸位也许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欧洲一仗,形势与今日武汉极其相似."说着,他转向"小诸葛"启崇禧:"健生,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参谋副长白崇禧似乎早有准备,他缓步走向挂图.值班参谋忙拉开布帘,一副早已标绘完好的德国东部地区图展现在瞪大了眼睛的众将军面前. "诸位,这是发生在1914年秋欧洲东战场上的一个著名战例,各位想必早有耳闻.当时德军兵力有限,为确保首都柏林,起初有退守外克塞尔河之计划.可兴登堡将军接手指挥后,不但没采取这种消极战法,反而决心利用俄军第1 、第2 两方面军被湖沼分离的弱点,转守为攻.当时虽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德军坦能堡空前的歼灭战证明兴登堡是对的,这以后,俄、德两军大、小百余战,德军东战场始终居于有利地位.两战场后顾之忧既除,柏林自然无恙." 放下教鞭,白崇禧走回桌边,说出了下文:"今日武汉,确与当年柏林太像了.长江、大别山把日本人隔成两路、甚至3 路,这就给我军提供了分而攻之的良机.情况就是如此,只要我军能充分发挥战斗效力,昔日之坦能堡就会出现在今天的武汉." 台下静静的,众人似乎还未从白崇禧鼓舞人心的话语里醒悟过来.蒋介石也没再开口,但脸上却漾出抑制不住的笑容. 蒋介石虽未完全摆脱消极防御的旧胎,但一年来国民党军几十万官兵的鲜血多少触动了他.能利用武汉外围广大的地区和无数天然屏障,应该说他在军事上迈出了更高明的一步. 7 月,国民党百万大军已在长江两岸、大别山麓部署完毕,蒋介石这才重重地透出一口气来.这一天午后,他邀陈布雷同车来到汉阳的伯牙琴台赏景散心. 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神奇传说,令蒋介石浮想联翩,却心神暗淡.今天,他苦苦追寻的权势、地位都有了,可他有知音吗?手下的文臣武将,个个对他唯唯诺诺,不可谓不恭,不可谓不顺,但这能算知音吗?

  ---------------

  大元帅的军事高见:(2 )

  ---------------

  可一转念,他想到了自己的特殊身份,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迈感,把心底涌起的淡淡的愁云抛到九霄云外.他扫了陈布雷一眼,解嘲似地说道:

  "布雷,很多方面你就像钟子期,啊,哈,哈,哈……" 老实、厚道的陈布雷闻言一愣.少顷,脸上浮起一缕不自然的笑.

  ---------------

  东湖会友,李宗仁道破天机 (1 )

  ---------------

  珞珈山下的东湖,环境清幽,空气凉爽.尽管武汉城内已是热浪翻滚,暑气逼人,可这儿30多平方公里湖面送出的阵阵清凉,却使东湖成了武汉少有的避暑胜地. 6 月的一天,台儿庄功臣李宗仁上将邀了前来探访的广西籍故友黄绍来到湖边,散步纳凉. 黄绍外表虽憨厚,却好交朋友,处事圆滑.几年前,他感到两广湖小水浅,难施作为,便投靠了蒋介石.但他不但在蒋介石面前讨到了好处,又没伤了旧友和气.为人处事他太精通了.与李宗仁,他一直保持着友谊.

  "季宽,你不在浙省当你的父母官,跑到武汉来干什么?"作为主人,李宗仁先开了口. "咳,一言难尽.德公,不瞒你说,我此番来汉,是向老蒋辞职的.""噢?有这么严重?究竟为什么?" 黄绍摇着头、叹着气,道出了事情原委.、原来,4 月间黄绍赴汉出席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会间,中共驻汉代表周恩来找到了他,商谈解决闽浙边区问题.黄绍与周恩来是老相识,大革命时期两人就共过事.年前山西抗日前线,又有过几次接触,私交一向不错.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几个月来,浙省局势也确实令黄绍头痛.此时,杭州已落入日军之手,他把省府向西迁到了金华.可坐镇浙省的第10集团军司令刘建绪不顾钱塘江岸防兵力空虚,反倒抽兵包围了粟裕、刘英的闽浙边区新四军.他虽对此提出了非议,但刘建绪显然有人撑腰,并不买他的账. 当时周恩来找他,只是想买条路,请国民党军网开一面,让粟、刘部新四军能调入敌后战场.黄绍对此当然没异议.

  从大的方面讲,新四军要抗战,没道理阻拦,国共合作他也有义务维护.从小的方面说,中共军队离开浙省,他少了一块心病,还能名正言顺地让刘建绪的国军抽出身来,专门对日作战. 他当下拍着胸脯就答应了,回浙后,他通过第3 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与刘建绪达成了默契,由他作中间人,亲自跑到平阳与中共代表吴毓、黄昂等人商谈,最后达成四项协议:一、所有闽浙边区的武装部队全部撤走,赴苏皖敌后去担任游击工作;二、刘英、粟裕的部队由浙赴皖时,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团队不予为难,并予以补给上之方便;三、该部留在后方的家属,政府保证其安全,但不能有政治活动;四、准许该部在丽水或温州设立办事处.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梅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