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5)

阅读记录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一场危机,我们最终只会一次又一次悲哀地重复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不会简单重复,我们在历史中看到太多人性的贪婪与愚蠢,也看到人类的聪慧设计以及伟大试错。大萧条最终导致纳粹德国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英美对抗纳粹之际,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如此评价自己的盟友,“当美国试过一切错误的方法后,最终会走向正确的方式。”——这也是我对中国和世界的期待。

  正如国际清算银行前总裁安德鲁·克罗克特所言,金融体系不只是为支付结算和信贷活动提供便利的机构,它包含了所有引导实体经济资源达到最终用途的功能。它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密不可分的要素构成,分别是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9]

  金融如此重要,如何最大化其正效应、最小化其负效应是折中之举,链接金融体系三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设施的正是中央银行,其主要管道就是货币,或者信用。回头思考,货币或金融,其本质是什么?金融是不同资本在不同时空的交换与交易,私人之间对应着债务,国家与个人之间对应着税收,市场与个人之间则是流动性。当私人债务繁盛时期,经济繁荣活跃,国家税收也随之上扬。但是当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无论个人债务还是公共债务,都足以形成泡沫,泡沫之后就是挤兑,之后就是流动性紧缺,此刻需要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流动性,这就是中央银行的责任——从某种意义而言,所有的泡沫都要通过货币。无论泡沫的开始还是幻灭,作为货币提供者或者说“印钞者”的中央银行,在一次次危机轮回中,参与毁灭与拯救世界。

  我曾经很犹豫是否要用“印钞者”这一说法,毕竟量化宽松(QE)等宽松政策已经给中央银行很大压力,外界都在指责他们是免费印钞票。不过现代央行的宽松不等于“津巴布韦式”的印钞票,那种做法只是让政府财政透支央行账户,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是始于过去直到现在的古老做法,法币、金圆券以及德国马克逻辑类似,最终结果一定是恶性通货膨胀。至于常规央行的量化宽松等操作,是另一种公开市场操作,并不会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甚至难以打败通缩(日本的情形可见一斑),并不是公众思维中的“印钞”。

  换而言之,中央银行是否在印钞?是,又不是,中央银行确实发行货币在购买国债,但不是公众思维中的肆意发钞。值得注意的是,当利率接近于0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边际也在模糊,量化宽松走到极致也会面临掣肘,资产泡沫的相关性也令人生疑。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一个中央银行无比强大的时代,也是货币政策最无惧创新的年代。任何仓促断言都多少有些落后于时代,不过一些基本原则不会更改。在此我要澄清几点,量化宽松更应该叫作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货币的增加也对应着央行负债的增加,因此,量化宽松并不意味着无限量印钞。在法定条件之下,准备金可以无限量地诞生,准备金的乘数效应在今天已经不那么成立,但是现在信用的创造不仅在于央行,更在银行信贷本身,贷款放出的同时创造货币,而贷款回收的时候货币消失[10]——凯恩斯在货币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三种动机之中一直很强调投机动机,单单就此而言,凯恩斯的货币观念要比哈耶克更为正确。

  全球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各类“印钞”不仅面临外界抗议,更造成自身资产负债表急速扩张。中央银行在抗击通胀保持就业的目标之外,往往加上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这使得中央银行一方面不得不依赖与政府合作,这从欧洲央行以及英国央行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则面临独立性考验,中国公众对此应该更有体会。未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依赖于公众的信赖与理解,这符合一个常理,那就是权力更大、责任更多。

  变化的时代,中央银行也要做出改变。以往中央银行以及中央银行家被神秘化,不少公众对他们的评价也两极分化,要么他们无所不能,要么他们无恶不作。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美联储观察家、经济学家伊森·哈里斯对于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美联储仍旧存有的种种误解或神化而吃惊,“美联储确实拥有拜占庭式的复杂决策过程,但是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也是很简单的事。美联储不是无所不能的经济管理者,它更像是在风浪中努力拖动大油轮的一艘小拖船。”[11]

  换而言之,在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新一代中央银行应该更加透明。公众支持本来就是一个公共部门的存在基础,中央银行的职能在扩大,中央银行家则需要不断更新技能。沟通本来就是其未来职责的一个部分,格林斯潘时代含混不清的措辞今天已经不再流行,甚至有研究支持中央银行应该更善于“讲故事”[12]——故事是人性的本源,好故事意味着更有效的沟通。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央银行决策背景应该更多元,甚至有一天,中央银行行长不一定需要是经济学家。

  四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资本在不同时空的置换交易背后,揭示了金融的本质在于合作。对于经济发展,这种人际合作秩序的拓展必然依赖经济效率的提升,其背后伴随着人性百态,其中,亢奋与胆怯也构成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

  金融不断进化的过程,也催生了人类社会诸多变化,大到国家兴衰,小到个人贫困。而金融对于经济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催生现代纸币与中央银行,促使了前工业时代英国的崛起、现代金融市场的繁荣,以及奋斗期间个体的财富与荣誉;另一方面,这种提升鼓励冒险,其后果并非均匀分布,因此带来了现代的大萧条,乃至2008年金融危机,再到欧债危机,再到中国。

  金融是伟大的发明,但金融并非没有阴暗面。首先,金融是人们获取财富的方式,财富给人自由,同时引发社会诸多深刻变革,无论是不平等还是阶级对立。其次,人们获得财富的工具与方式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构成第四部分的主题,无论是有形市场还是无形市场,其有效性以及脆弱性决定了今日社会诸多面貌。

  金融进化对于国家到个人,其优点和短板都在体现。不少研究指出,金融对于经济增长有利,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一旦超过一个临界点(比如私人信贷近代接近GDP的100%),金融很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的效果,这也就是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状况[13]。对于信贷需求不足、影子银行滋生的中国,出路又何在?

  中央银行是现代金融的主线,也是本书的叙述重点,中央银行可以放任泡沫,也可以拯救危机。随着信用经济演进,其定位的覆盖范围也在衍生变化,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有维持金融稳定的义务,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盖特纳所言,“中央银行应该扮演经济繁荣的刹车角色,就像当派对进入高潮要取走大酒杯一样,免得玻璃碎片满地,一地鸡毛。但当金融恐慌气氛蔓延,流动性开始消失,中央银行应该起到加速器的作用”。[14]

52书库推荐浏览: 徐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