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要谈的不是广告的量,而是广告的内容。在北京电视台一个小时节目的广告中,内容很大一部分是讲美国货的。保健和美容商品几乎为美国货所垄断。专就牙膏一项而论,前一阵子宣传的是高露洁,描绘得有声有色,即使是没有牙齿的不需要刷牙的人也会为之动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一变而为佳洁士了,又描绘得有声有色。不知究竟谁优谁劣。是不是一种货而改用两个名字?我没有去考证过,反正都是美国货,这用不着怀疑。
我并不反对美国货。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谁的货好,谁吆喝得厉害,我就用谁的。倘若质量差不多,我当然会用中国货的。这恐怕不能上纲到狭隘民族主义的高度吧。就拿牙膏来说,以前中国的牙膏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在辽阔的中国市场上竟让美国牙膏唯我独尊。我真是疑虑重重,忧心忡忡。再讲到食品,麦当劳、肯德基,飞扬跋扈,中国以食品名重天下,现在竟也节节败退,此理真不可解。再看一看其他方面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是唯美国马首是瞻,我真不禁有点杞人忧天了。
我最近在许多报刊杂志上都谈到,“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字样在许多国家引起了恐慌。有人告诉我,在美国唐人街以外的地方也能买到中国货。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当然会感到骄傲和高兴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国势日隆,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一枝独秀,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原来是无声的中国,现在我们的声音响彻全球。这当然使我们中国人都十分兴奋和骄傲。但是,我觉得,北京电视台广告所提供的情况,我们可万不能掉以轻心。这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决不相信,made in China的牙膏会在China消逝而流向美国市场。
增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与友谊,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化妆品与饮食,是绝对必要的,我是完全赞成的。但是,中国有两句老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要记住这两句老话,不要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美”化了。
2002年5月6日
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再论包装
我在这里写的“值得担忧”,不限于中国,而是全世界。
我曾在本刊上写过一篇《论包装》的文章,内容主要是谈外面包装极大而里面的商品极小的问题。现在这一篇《再论包装》,主要谈的是外面包装和里面商品的价值问题。重点有所不同,而令人担忧则一也。
我先举一个小例子。
最近有友人从山东归来,带给我了一些周村烧饼。这是山东周村生产的一种点心。作料异常简单,只不过一点面粉、一点芝麻,再加上一点糖或盐,用水和好,擀成薄皮,做成圆饼,放在炉中烤干,即为成品,香脆可口,远近闻名,大概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因为成本极低,所以价钱不高。过去只是十个或八九个一摞,用白纸一包,即可出售。烧饼吃完,把纸一揉,变成垃圾,占地也不多。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岂知这一句话也能应用到周村烧饼身上。现在友人送给我的这些烧饼,完全换了新装,不是白纸,而是铁盒,彩绘烫金,光彩夺目。夥颐!我的老朋友阔起来了!我不禁大为惊诧。
在惊诧之余,我又不禁忧心忡忡起来。我不是经济学家,这里也用不着经济学。只草草地估算一下,那几个烧饼能值几个钱?这金碧辉煌的铁盒又能值多少钱?显然后者比前者要贵得多。可是哪一个有使用价值呢?又显然只是前者。烧饼吃下去,可以充饥,可以转变成营养成分,增强人的身体。铁盒,如果只有一、两个的话,小孩子可以拿着玩一玩。如果是成千上万的话,却只能变成了垃圾,遭人遗弃。《论包装》中提到的那一些大而无当的包装,把其中小小的一点商品取出来后,也都成为垃圾。
这有点像中国古书上的一个典故:“买椟还珠。”但是,这个典故不过是讥笑舍本逐末,取舍不当而已,那个椟还是有用的,决不会变成垃圾。
古代人生活简朴,没有多少垃圾,也决不会自己制造垃圾。到了今天,人类大大地进步了。然而却越来越蠢了,会自己制造垃圾,以致垃圾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为处理垃圾而大伤脑筋,至今也还没有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此持续下去,将来的人类只能在垃圾堆里讨生活了。
但是,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资料都取之于大自然。但是,小小的一个地球村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年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认为造物无尽藏,是不正确的。造物是有尽藏的,用之是有竭的。可惜到了今天,世人还多是浑浑噩噩,懵懵懂懂,毫无反思悔改之意。尤其是那一个以世界警察自居的大国,在使用大自然资源方面,肆无忌惮地浪费,真不禁令人发指。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人类已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但感觉到这种危险者不多。这是事实,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杞忧。
我希望有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悬崖勒马,改弦更张,再也不制造那一种大而无当的商品包装和那种金碧辉煌的商品铁盒,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下一点大自然的资源。
2002年5月10日
【52书库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52书库https://www.52shuwu.com/】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52书库推荐浏览: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