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
一、- -︶-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举此二例,可见一斑。
5?《〈中国纪行〉中译本序》
中亚人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用波斯文写了一部《中国纪行》,记述了他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年间)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极有学术价值。张至善和张铁伟、岳家明等译为汉文。书前有李约瑟的序和我的序。
中古穆斯林旅行家和学者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语言关系,到了今天,这个历史事实还不为世界所熟知。穆斯林旅行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客观,比较实事求是;虽也受时代限制难免多少有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但总起来看是比较少的,他们的记述基本上是可靠的。
正如对许多中古旅行家那样,也有人怀疑,本书作者是否真到过中国。我个人的看法是,他亲身到过中国,否则有一些事件和情况,他不会写得这样亲切、具体、生动、真实。他对当时中国人民的讲礼貌、守秩序等美德倍加赞美。他写道:"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谁也不会表现出那样一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来。毫无疑问,如果穆斯林们能这样恪守他们的教规--虽然这两件事无共同之处--他们无疑地能按真主的良愿成为圣人。"总之,通过这一部分,我们能够看到十六世纪初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比较真实的情况。读了这一部分,会无形中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6?《一部值得重视的书--读阿克巴尔〈中国纪行〉》
7?《原始社会风俗残余--关于妓女祷雨的问题》
这篇论文是读《中国纪行》的副产品。
我读《中国纪行》第十一章"妓院和妓女",其中讲到妓女的来源:犯了死罪的官员的妻女被送入妓院,供人寻欢取乐。另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公众祷雨。为什么利用妓女为公众祷雨呢?我立即想到了印度流传极广的鹿角仙人或独角仙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利用妓女祷雨的情节。大史诗《罗摩衍那·童年篇》(1?9?3,1?9?28)讲到了这件事,讲到了妓女,也讲到了下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讲到独角仙人,但没有讲求雨。在其他佛典中,这个故事大量出现。《本生经》第五二三和五二六两个故事,内容基本一样,讲的都是独角仙人。在用混合梵文写成的《大事》(Mahāvastu)中也同样可以找到这个故事。在西藏文佛藏《甘珠尔》中,在汉译佛典《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大智度论》等等无数的经典中,这个故事都留下了痕迹。在印度佛教艺术浮雕中,同样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或与这个故事相近的故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也同样可以找到,比如Rabalais,Le
Fontaine,Barlaam and Josaphat等等都是如此。我现在毫不夸大地说一句,正如其他一些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那样,它几乎传遍了世界。
第78节:回到祖国(31)
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这是原始巫术的残余。我引了R?Briffault的话说:"所有的没有开化的人们都认为,种植技术比起其他活动来更依赖于巫术力量和行动,而不依赖于技巧和人力。"弗雷泽(Frazer)也说,原始人把人类生产自己的族类的过程和植物生产的过程混淆起来了。
8?《罗摩衍那》--《印度古代文学史》一章
这是《印度古代文学史》中的一章,后作为单篇论文收入《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中。《简明东方文学史》中《罗摩衍那》一章也用了其中的材料。
因为我穷数年之力,翻译了卷帙浩繁的《罗摩衍那》,所以我零零碎碎,陆陆续续,写过一些关于这部大史诗的文章,长短都有。最集中的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专著《〈罗摩衍那〉初探》(下面简称《初探》),里面讨论的问题最多,涉及面最广(请参阅前面所述1978年至1993年"我的学术研究"部分中的1993年的内容)。在那里,我只开列《初探》中的目次,对每一章都没有介绍。
在现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当然会使用以前写过的一些文章中的资料和观点,特别是《初探》。但是,时间毕竟已经过去了几年,我对这部大史诗的看法,当然会有所充实。所以现在这一篇文章并非全是抄袭旧说,而是有所增益。我先把本文的节段目次抄在下面,以资与《初探》对比:
一、性质和特点
二、主要骨干故事的历史真实性
三、作者
四、成书的时间和地点
五、语言和诗律
六、与《摩诃婆罗多》的关系
七、主要情节
(一)《童年篇》;(二)《阿逾陀篇》;(三)《森林篇》;(四)《猴国篇》;(五)《美妙篇》;(六)《战斗篇》;(七)《后篇》:罗波那的故事、哈奴曼的故事、罗摩和悉多的故事。(一)故事情节层次问题,(二)悉多的身份问题,(三)《罗摩衍那》故事来源问题
八、思想内容
九、艺术风格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二)展开矛盾斗争
(三)描写自然景色
(四)创立艺术风格
十、在印度国内外的影响
十一、与中国的关系
只要把上述的目次同《〈罗摩衍那〉初探》的目次一对比,立刻就能发现其间的差别。《初探》中有的题目,我在这里省掉了,另外加了一些新题目。这说明,我在《初探》出版后的六年中,仍然对《罗摩衍那》继续思索和探讨。
9?《五卷书》--《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第二编中第一章的第二节。
在这里,我首先讲了《五卷书》在印度本国以不同的书名,在不同的语言中流布的情况。然后讲"时代背景",讲"思想内容"和"结构特色"。在最后讲结构特色时,我使用了一个新名词"连串插入式",就是一个大故事中插入许多小故事。这种结构方式,似乎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唐代传奇人物王度的《古镜记》就是这样。此外,《五卷书》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中国一些传统小说中也有,比如写到一个什么地方,就忽然插入一句话"有诗为证",接着就是一首或长或短的诗歌。
10?《迦梨陀娑》--《简明东方文学史》一节
这是《简明东方文学史》中紧接着《五卷书》的第三节。
迦梨陀娑是《沙恭达罗》等名著的作者。正如印度文学史上其他作家和作品那样,他的诞生时代以及生平事迹,争论极多,而且时间相差悬殊极大。
我在本文中讲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我个人无法反驳,也无法证明,姑从之而已。我写他是笈多(Gupta)时代(约公元4世纪-6世纪)的人。此时梵文已经复兴,所以才能产生这样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这个名是由两个字合成的。"迦梨"是一个女神的名字,"陀娑"意为"奴隶",合起来就是"迦梨女神的奴隶"。关于这个名字,印度有很多传说,都不可信。关于他的生平,更是隐在一团迷雾中,谁也说不清楚。印度古代和中世文学史上,作家的情况几乎都是这样。
52书库推荐浏览: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