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命沉思录_季羡林【完结】(2)

阅读记录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作者:季羡林【完结】

  长达一个世纪的感悟。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钱文忠推荐并作序。

  这是季羡林先生一生最精辟的总结,学问与人生融为一体的人生历程。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闻名政治学者吴稼祥,新浪闻名博客刘仰,天问集团总裁潘洗尘共同推荐。

  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熟悉到这一点。切不可掉以轻心。尽管人的寿夭不同,这是人们自己无能为力的。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  骨头本来就讲一种生理的东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讲气节。孟子就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我们也不怕,贫贱我们也不怕,威武我们也不怕,这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  我现在觉得,人真是一个奇妙的动物,人的一生也多半是奇妙的一生。你想走的路,有时无论如何也走不上。你不想的路,不知不觉之中,不管有多少曲折,最终还是要走上。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的著述,坊间出版物琳琅满目,已经有多的感觉了。季羡林研究所组织出版的一套里,有一本名为《季羡林谈人生》的小册子,可算佼佼者。它之所以畅销,就在于凸现了先生晚年的思想精华,展示给人们一个炉火纯青的大师的精神境界。  先生学问精深,在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上,见解迭出,独树一帜。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引人注目,他的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的预言似乎正在得到证实。先生很早就从事文艺创作,在散文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正由于有丰富的创作实践,他对新文学西化现象的严厉批评,才显得如此诚恳、精准,尽管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时间必将证实其价值。东方神韵、中国精神,在先生的文章里一以贯之,他给予我们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这本《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从先生一生的著述中选取材料,把先生的学问与人生精华全部呈现出来,选材精当,编排新奇,读来兴味昂然。  先生曾经说,自己说的都是真话。这本编辑著作就是真话的金山,他一生的感悟与思想精华全在里面了。这是学问与人生融为一体的生命历程,假如你还不了解先生,请从这本美妙的小书开始,假如你已经了解了先生,也请从这本书开始,它会给你一个完整的人格图象。学问即人生,读完此书,你将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是为序。  2007年12月7日 北京

  阅读

  文\桂杰  新出版的《季羡林生命沉思录》是一本很有嚼头的书,这是经过过滤之后的一个老人人生聪明的全部精华,也许我们很难把季羡林老先生的书通读一遍,以格言形式出现的这本书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是一次非凡有意义的思想游历和穿越。  季先生在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  有关季老的这段谈话最近成为争论和批评的重点。学者刘仰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撰文表达“碰到知音的兴奋”并赞同了季羡林先生的看法,认为“中国现代诗一百年来走过的道路,确实证实是一个失败”是走上了“一条没有前途的道路”,是“走进死胡同”,并断言:“此路不通”。接着一些诗歌界的人士站出来对季老的话表示震动和质疑,文学评论家何三坡的观点更像是在骂人,称季老先生一直在说昏话,“世界上有这样弱智的大师么……不该被打屁股么?”网络上因为季老的书一时热闹起来,仿佛新诗在当下的不景气似乎都是季老这一番话直接导致的结果,正在医院安心养病的季羡林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因为说了些什么而被现在的人说来道去、指手画脚。  中国人对于读书向来喜欢较真,喜欢在苛求大师当中求全责备,甚至以叫板和痛骂别人为快。其实,读书不必抱着学习的态度,也不要把所有大师的话当成普遍真理。捧读季老这样一本人生格言,应该感觉是和一个富有聪明的老者在聊天,应当心平气和专心聆听,而不应低眉顺眼或者怒目圆睁。  关于自己说话的立场和态度,其实季老在他的这本语录书中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了,“个人的意见不管一时觉得多么正确,其实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时过境迁,也许会发现,并不正确。到了此时,必须有勇气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意见。”(P50)也许,中国的新诗的确需要一点时间证实自己的不“失败”,并让健康长寿的季老在有生之年有机会改正自己这个“错误”的看法。对于骂人,其实季老也并不怕,他曾经说过“我觉得有一千只手挥动在我的头顶上,有一千只脚踢在我的腿上,有一千张嘴向我吐着唾沫。”(P70)但是,季老还说,“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别人阻挡不得,当然,我也有骇怪的权利,别人也阻挡不得。”(P47)  其实,在《季羡林生命沉思录》当中蕴含着无量的聪明,阅读这样的书你不必像被毛主席语录一样牢牢记住大师的每一句观点并供奉起来,而是应该去专心体会一个大师的人生态度,他的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体会他的宽容、聪明、幽默、性情、风趣、简单、自责、忧虑等等。  在书中,季羡林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盛事’。假如我自己不跳出来,就决不可能尝一尝这一场“革命”的滋味,决不可能了解这一场灾难究竟是什么样子”,对于文革这样的惊世浩劫,季羡林老人都有这样的心态,因此我可以下结论,无论网上那些所谓的评论家和文化人如何骂他,如何要打他的屁股,他会宽恕你们所有人,并报以淡然而无谓的一笑。

  阅读

  文\潘洗尘  近读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再次体味学术大师后无来者的旷世学养,以及一个真正智者的人生千虑。每读季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重回课堂的感觉,让你无法不正襟危坐、洗耳恭听。  季先生的许多人生感悟,精妙绝伦,足可以让我等后知后觉者一生珍藏受用。比如关于“霉”与“运”:“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比如关于“谦虚”: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把握分寸……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比如关于“惧怕”:“应当惧怕而惧怕者是正常的;应当惧怕而不惧怕者是英雄……不应当惧怕而惧怕者是孱头。不应当惧怕而不惧怕者也是正常的。”;比如关于“傻瓜”:“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比如关于“生命价值”:“ 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你苦苦追求……不管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得愉快,过得幸福,过得美满,过得祥和。”  季先生在《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中,洋洋洒洒,毫不吝惜将自己的一生历炼之所得倾囊相授。而在他诸多处处闪耀着聪明之光的人生命题中,窃以为最惊世骇俗也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先生对“坏人”的洞见:“坏人是不会改好的……天下哪里会有不变的事物呢?哪里会有不变的人呢?我观察的几个“坏人”偏偏不变。几十年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想给他们辩护都找不出词儿来。有时候,我简直怀疑,天地间是否有一种叫做“坏人基因”的东西?……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我的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虽然做为一个连当学生都可能没有资格的晚辈,但因深知季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以严谨为上,所以在此仍想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解”之处斗胆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再思考,以让自己可以真正达到 “解惑”之目的。  季先生在《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中对“坏人”是这样界定的:“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而我有限的人生经验却一直告诉我:损人利己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而损人又不利已的人则一定已不是“坏人”而是精神病患者了。这是因为,我在个人的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人和事,那就是很多人在“利己”的时候,并没有“损人”的主观意愿,或者说他(她)们在做“利己”之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样做会有“损人”的后果发生,甚至他(她)们对可能或已出现的“损人”的客观发生真的是一直无知无觉的,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简单地把他(她)们一概当坏人而论呢?当就这个问题再做更深一步思考的时后,自己忽然觉得就更加迷惑了:“利己”和“损人”原来是那么的相伴相生,几乎不可能单独存在。于是感到害怕,于是搜肠刮肚地想找出一件 “利己”而不“损人”的事来,竟真的一件都找不出!比如你去购物,你花自己的钱购什么购多购少本是你自己的事,但“物”总是有限的,你购得之后就一定会有人“购不得”,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损人”呢?这样想,按季先生的界定就岂不是这世界上就没有“好人”了吗,于是更加害怕,觉得自己也可能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坏人”了。  至于对季先生的“干损人又不利已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的结论,我却觉得“坏人”也是人,所以坏人之坏就就在于其心怀一切皆要“利己”之念而为此“损人”也在所不惜,而一个连“利己”之念都没有的人,就算他再“损人“,也不能用好人坏人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他(她)了,我觉得这已经由一个道德评价问题而转化成了医学问题了,而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估盼,不在社会道德层面,而在医院。

52书库推荐浏览: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