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吗_白岩松【完结】(54)

阅读记录

  采访结束后,默多克的中国夫人邓文迪带着他们的两个孩子来到现场,传媒帝王一瞬间变成一个慈爱的父亲。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能放弃周末的时间来接受采访,是因为中国。虽然默多克和他的传媒帝国,在中国的前行并不顺利,但他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于是,我又好奇:仅有他的耐心就够了吗?

  观察这一切,不意味着羡慕或是对自身的批评,而恰恰来自对未来中国的思考。还要多久,还需要经过怎样的路程,我们的眼神才能够重新纯净起来,童年与成年不再有太大区别?怎样能让我们的脚步慢下来,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何时让家庭的照片出现在一张又一张办公桌上,而不是对同事暧昧地说:我单身。又在怎样的环境保护下,让中国的街头从早到晚都是跑步锻炼的人?当然,你还可以期待:人与人的相处变得简单,不再需要天天运用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聪明才智去斗智斗勇。

  没办法,我们依然处在欲望占据上风的发展阶段,有人开玩笑地说,在美国,人们最常听到的中国话有三句,第一句是:“太便宜了!”第二句是:“还有吗?”第三句是:“我都要了!”由此反映中国购物客的消费狂潮。不过,没办法,我们还处于用物质来奖赏生命的阶段,离背起行装去山水中激活生命还有距离。还在这个阶段就要面对,谁也无法一跃而过,只是不希望,我们在欲望面前牺牲几代人。

  从美国回来后,我曾说过一句话:“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的阶段。”按理说,这话并不好听,却意外地得到了八九成网友的支持。我突然明白,人群中,充满希望的一种欲望正在悄悄地形成中,而这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

  不是美国或哪里已经做得很好,美国也并不是都变成了乡村或田园,不干净的人或事也随处可见。只不过,有那么一种安静与自然的味道,刺激你去思考这些问题罢了。从这个角度说,我要感谢那些寂静的美国夜晚。

  平视美国

  写下平视二字,首先是要和过去告别,告别一种曾经无法言说的仰视心态。不过必须承认,巨大的差距面前,寻找平等是艰难的,仅有挺直的腰杆是不够的,它需要相当厚重的硬件来做基础。今天的中国,不管是自身实力的提高,还是对世界的更充分了解,以及自信的增加,都使得告别仰视、平视对方成为一种可能,毕竟,平等才是最大的尊重。

  写下平视二字,其实更与悄悄增长的一种俯视与盲目自信有关。这同样不靠谱,甚至有时比仰视更害人。美国并没有真正的衰落,在过去的百年间,美国不止一次地经历过或军事或政治或经济的考验甚至危机,然而,一次又一次从挑战与危机中走出来的美国都变得更强。因此目前情况下,仅因为又一次金融危机,就判断美国步入下坡路,或许是过于自以为是并且盲目乐观的一种表现。

  在美国,无论是采访摩根斯坦利的掌舵人还是传媒巨头默多克,无论是花旗银行的负责人还是生存危机中的通用CEO,无一例外,都在强调变革,强调危险中寻找新的机会,强调让自己更强,不回避问题,却真的在寻找答案和解决之道。这让你明白,美国之船不会就此沉没。

  难怪早有人说:中国人是乐天派,刚有点儿成绩,就笑起来了;而日本人是悲观派,刚有点儿问题,就忧虑起来。其实,中国人真该在乐天中多一些忧虑与危机感,也许,才走得更好更远,而不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这样,看待别人时,也才更客观。

  写下平视二字,还与中美关系有关。

  记得2009年,奥巴马离开北京的那一个夜晚,我在直播节目中说:“即使这一次奥巴马好话说了很多,态度也相当友善,但中美关系的事实是——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

  当时的奥巴马之行,让全世界也包括很多中国人自己,都更乐观地看待中美关系的走势。

  而仅仅不到半年,因为奥巴马见达赖、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频繁、对台军售、航空母舰要进黄海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又开始悲观地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甚至悲观到有人预测十年内中美必有一战的地步。

  我的态度依然不变。在很长的时间里,中美关系依然是——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因为两国有太多的不同,又有着越来越多的合作之处,再加上各自的战略思考,这个局面很难改变。在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势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中国,是中国自身经济实力与政治能力能否达到一定高度。达到了,向好的成分增加;达不到,向坏的因素大;彻底的好与坏,可能性都不大。

  同时,我们该明白的是,也许美国人简单,但美国并不简单。

  百多年来,美国坐着老大的位置,在格局变化的时代里,自身利益高于一切,美国不可能放弃梦想,主动看着老大位置受威胁。小瞧了美国战略观会吃亏的。认清了这一点,来自美国的几句好听的话或几句难听的话,同样也就听听罢了。时间长着呢,美国是中国对外交往中最大的一道考题。面对这道题,慢慢答。但愿我们考出好成绩。

  12感动,有没有用?

  一

  如果问过去这十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这个年度特别节目,从2003年2月播出首期,到现在已经持续八年。和其他大型节目比起来,它火起来的速度太快,当年就得到高度评价,并被迅速确立为中央电视台的年度项目;它扩散得也太广,到现在为止,全国各地的《感动XX》、《XX骄傲》无处不在,已经构成一种现象。如果说,对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来说,被克隆是一件很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但《感动中国》被复制,却似乎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更广泛地寻找感动,更大范围地传播感动。当然,这样的复制,也会反过来让《感动中国》感受压力。不过,这是好事,也真的会变成动力。这几年,每当我走进《感动中国》的办公室,总能看到黑板上一行一直没被擦掉的字:“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泪水里,人们有一种怎样的期待?夸奖里,哪些标准被悄悄地改变了?四处开花,是寻找还是播种?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动着中国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富有还是贫穷?这感动,与我们寻找中的信仰有关系吗?我们,还会感动多久?感动,有用吗?

  感动中,还并没有清晰的答案,又或许,我们喜欢的未必是答案,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至少,我们现在还可以感动!

  二

  然而,感动,并不是我们最早要寻找的方向。

  2002年9月,我所在的新闻评论部开了一个十来个人参加的不算大规模的策划会,我也身处其中,这个会的目的,是集体策划一下,眼看一年就要到头,我们该制作一个怎样的年度人物评选节目?

52书库推荐浏览: 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