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如来佛的根本教义,不会出他在成佛时思考过的一些问题之外,后来他在第一次说法时又讲到过,这就是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已经讲过,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意思就是说,人世无常,一切皆苦,造成苦的原因就是烦恼及业,必须从烦恼及业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境界。达到涅槃的道路就是所谓八正道。
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可能就是这些,后来逐渐发展、深化、系统化,越说越玄,越说越烦琐,以至达到“佛学号称难治”的程度。
第二题 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说法方式
根据晚于释迦牟尼的佛经的记载,他说法很有一些特点,他善于用比喻,而且比喻很多出于农牧。这些记载不一定完全可靠,可能有一部分是出于和尚代代相传的回忆,至少可以反映早期佛教徒的情况,这种例证比比皆是。我现在从汉译佛经中选出几个例子来:
犹如耕田薄地之中,下种虽多,收实甚小。第3卷,第114页上。
譬如农夫,宿有二业:一田业高燥肥沃,二田业下湿瘠薄。第4卷,第162页中。
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栏牛不食,设复入田,尽驱令出。第2卷,第312页中。
过去世时,摩揭提国有牧牛人,不愚不痴者,有方便慧。第2卷,第342页上。
若复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第2卷,第794页中。
如田家子,善治其地,除去秽恶,以好谷子著良田中,于中获子,无有限量。亦如彼田家子,不修治地,亦不除去秽恶而下谷子,所收盖不足言。第2卷,第827页下。
这些比喻的例子都说明释迦牟尼本人和他早期的信徒是同劳动大众有密切的联系的。他们了解人民的生活,用人民的一些喜闻乐见的、从他们生活中选取来的比喻来阐述比较难懂的佛教教义。佛教发展之所以能这样迅速,影响之所以这样大,与这种说法方式可能有些关系。此外释迦牟尼不承认梵文的神圣性,主张和尚使用自己的方言来宣传教义。
第二题 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对社会改革的看法
释迦牟尼主张改革,但有很大局限性。他想革新,但又不彻底。比如他反对婆罗门所竭力主张的祭祀,他反对种姓制度。他曾打比喻说:在入海以前,长江大河各有自己的名字,一流入大海,就混同起来,表示佛教僧伽内部没有种姓之别。但不彻底,他好像只想为刹帝利向婆罗门争首席地位。过去六佛没有一个出身吠舍、首陀罗,可以为证。
在他一生中,他都同当时很有力量的商人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关心农民,主要是吠舍。他反对杀牲(牛),这有利于农业,而农业又主要是吠舍的职业。婆罗门当农民的在《本生经》中也可以找到。另一方面又结交国王,国王奴隶主反对奴隶逃跑,他就禁止奴隶入教,这可以说是迎合国王。在这里,他提供了一个在他以后的中外佛教徒(别的宗教徒也差不多)都遵循的榜样。《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记载高僧道安的话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第50卷,第352页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同淫女也打交道,在这些方面表现出不少的世故,表现出圆熟的交际手段。总之,释迦牟尼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不少矛盾的人物。但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宗教,一方面说明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民的宗教需要,同时同他这个教主有一套手段,也是分不开的。
1981年9月
参考书
(1)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
(2)HermannOldenberg,Buddha,1923,stuttgartundBerlin
(3)EtienneLamotte,HistoireduBouddhismeInden,LouvainlaNeuve,1976
(4)AKWarder,IndianBuddhism,DelhiVaranasi.Patna,1980
本题选自《季羡林文集》第七卷《佛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佛教十五题
第三题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
初转法轮麦积山石窟第133窟第10号造像碑(局部)以释迦牟尼说法形象表现佛陀为五比丘说法这一情节。
三世佛像清代唐卡(布画)布达拉宫藏“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佛在世时宣扬教义所使用的语言,可能是摩揭陀语。”“唐卡”意为卷轴画,是我国藏区最流行的一种宗教绘画形式。这幅唐卡中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在主位,下有弟子侍立,后有华丽的蟠龙佛龛,过去佛和未来佛在上方左右两角。第三题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佛教十五题
一
现在印度正以极其隆重的仪式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我们都知道,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起过很大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过影响。因此,有很多人关心这次的纪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下面我从佛教史里选出一个国外梵文学者和佛教研究者多少年来争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我的看法,借表纪念之意。
巴利文《小品》(Cullavagga)V331叙述了一个故事:
这时有两个比丘,姓耶弥卢谛拘罗,是兄弟俩,原来生在婆罗门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谈说。他们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过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后,两个比丘向世尊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佛世尊呵责他们说:“你们这些傻瓜,怎么竟敢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傻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呵责完了以后,又给他们说法,然后告诉比丘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违者得突吉罗。”巴利文《律藏》TheVinayaPitakam,ed.byHermannOldenberg,Vol.Ⅱ,TheCullavagga,London1880,p.139.
佛最后说:anujnmibhikkhavesakyaniruttiybuddhavacanam-
pariypun-itum-
上面这个故事牵涉到原始佛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语言的问题。佛教在初兴起的时候,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婆罗门教的一种反抗,一种革命。它坚决反对使用婆罗门教的语言梵文,是非常自然的。尽管在公元前5、6世纪,梵文的发展已达到最高峰,如果使用它的话,可以给宣传教义带来很多好处,然而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佛仍然丝毫不加考虑,并且骂这两个比丘是“傻瓜”。这两个比丘大概是由于出身婆罗门家庭的关系,脑筋里还有一些旧的思想意识,所以向佛建议采用梵文,因而受到了佛的呵责。
不用梵文,究竟用什么语言呢?在宗教宣传方面,“语言政策”还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必须有一个决定。佛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这一句话本身比较含混,直译出来就是:
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所说的话。
从汉文译文看起来,这句话也还算是清楚。但是专就巴利文原文来看,“自己的语言”(sakyaniruttiy)这个词就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佛自己的语言”,另一种是“比丘自己的语言”。多少年来,国外梵文学者和佛教研究者争论之点,就在这里。
52书库推荐浏览: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