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大传_周月亮【完结】(93)

阅读记录

  众皆悦服。阳明然后跟着他们到他们的军营,抚定军心。那一万七千多人「《明史》说七万人」,欢呼雀跃,向阳明表示愿意杀贼立功赎罪。阳明说之所以招抚你们,就是为了让你们活下去,怎么忍心再把你们投入到刀兵战场?你们逃串日久,赶快回家去吧。至于其他土匪,军门自有办法,以后再调发你们。

  他们感动不已,流泪欢呼。

  于是,这场折腾了两年的民族纠纷,就这样春风化雨地解决了。不折一矢,不杀一人,全活了数万生灵。阳明自己也认为比大禹征苗还漂亮。一面向朝廷奏凯,一面勒石刻碑纪念。

  他向朝廷建议:把田州划开,别立一州;以岑猛次子岑邦相为吏目,等有功后再提为知州。在旧田州置十九巡检司,让卢苏、王受分别负责,都归流官知府管辖。朝廷同意对岑、卢等人的安排,别的等相关各部复查研究以后再说。

  3.煮沙为盐

  假若阳明一直在此经营,不会出现后来的反复,也不会有阳明寄托不终的历史遗憾。在他离开广西之前,所有问题都处理得相当漂亮。

  当地土目也真心服他,既慑于他的威名,也赞成他的举措。他也真心既为百姓好又给朝廷办事。他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只有民安才算国定,只有民富才算国强。他那“无”的智慧告诉他天下本来没有对立的事务,只是人们非要把它们对立起来。譬如姚镆非要硬打,“轻于讨贼,重于受降;信于请兵,疑于对垒。「岑」猛既冤死而不白,镆亦功名不终。猛负国恩而身殛,镆贪军功而官夺。”「古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诛岑猛》」结果是分则两伤。现在是合则两美。他充分承认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再三向朝廷强调不能一味用汉法统治他们,他迷信风俗统治,强调教化的力量,若假以时日,他也许能摸索出一套优化的与少数民族共同管理的好办法来,从而深入解决异族与汉族这个大一统帝国的大矛盾。

  但是,朝廷想让他在此顶住,总督军务、巡抚地方,看上去是重用,其实是排斥,还是等于用牛刀宰鸡。他并不开心,再说他的身体也真不适应这里的气候,若是现在把他发配出来,他也就悟不了什么道了。若是现在让他到朝廷里当个大学士什么的,他还有兴趣,从而有精神干下去。尽管论官节也差不多了。南京兵部尚书也是尚书呀,如果得势,入阁顺理成章,不得势则一切均无从谈起。他是得势不得分--假得势,成绩不错,下层说好,说了不算的人说好。口碑好但没用,徒然遭嫉妒而已。

  他一举平定田州之乱,号称是百年未有的盛事。但是朝中偏有一邦人什么事也不干,专挑干事人的毛病。阳明为了长治久安,推荐了一批干部,提议改建当地的体制,如将田州的府治迁到平坦的地方,还有一些本是无可争议的合理建议,都遭到京城里养尊处优的官僚的百般挑剔。他们要反复审核,以显示他们既高明又重要。

  阳明能做的就是复兴儒学,在思田兴办学校。他认为用夏变夷,宜有学校。但刚刚停息战火,满目疮痍,人们纷纷逃串,还没有受廛之民,想建学校,眼下是显得不着边际的事情。这更显出阳明理想主义心性。他发文命令提学府道,但有生员「秀才」,不管莎正式的还是增补的,其他各地愿意来田州府学附籍入学的,一律欢迎。先委派教官相与讲习,打出旗帜来。等建成学校,就将各生徒分发该学肄业、照常增补廪膳生员、推荐贡生。同时倡行乡约制度,推广他在南赣建立的社区自治的经验。由公正果断的乡约主持讨论约中会员的操行要事,表扬善人善事,纠察有过错者,有彰善簿、纠过簿,随事开引,美化风俗。

  当然并非一招抚便天下太平。少数民族的脾性是相当倔犟的,而且由于历来委派的官员水平低下,或贪功或贪贿,造成民族仇杀,积怨不是一两天就能化解的。也的确有些顽匪天良丧尽,既对抗官府又残害百姓。不杀不足以让百姓信赖官府。尤其是控制着黔江、府江的八寨老匪,还有凭借天险的断藤峡刁寇。他们从来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打击。阳明决心解决这心腹之患。

  当时,依据惯例又有调集狼兵的提议。民间早有谚语:“土贼犹可,士兵杀我”的怨声。阳明坚决否定了这个方案,他认为这只是支吾目前的短期行为。他的理论是“用兵之法,伐谋为先;处夷之道,攻心为上。”对当地瑶族来说,现在首要的是让他们心服,用兵威把持不是可久之计。调集远来的客兵,他们不肯为用,百般求索,极难对付,耗费资财,“欲借此以卫民,而反为民增一苦;欲借此以防贼,而反为我招一寇。”所以断断行不得。

  他一方面,调武靖州的土兵,让他们分成六班,每班五百人,分别轮流驻守在浔州城外,不得与民杂处,杜绝扰民的可能。然后施行他在江西尝试成功的十家牌法,一方面互相监督,一方面联防强盗,一村有事,邻村救援。培养他们自治的能力。另一方面,天助他成功,当初姚镆调集的湖南兵,因当时低下的人跟姚镆捣乱,故意错发军令,广东等地的就因错了而不来,湖南的则在姚镆罢官后才到,使姚镆不能奏凯,却使阳明有了现成的重兵。

  他沉机不漏,还是建学校,兴礼乐,让当地人在婚丧嫁娶接受教化,用儒家的行话说,这叫小人学道则易使。他在南宁兴办了学校,这里基础好,一举成了功。他起用一些降级官员,让他们主教敷文书院,循循善诱,渐次改化。他不是那种只布置不检查的官僚,他说待本院回军之时,必有奖惩。

  4.兵声寒带暮江雄

  八寨、断藤峡的武装力量不是当地的土司的合法军队,而是标准的土匪,而且有了百余年的历史。聚众数万,南通交趾境外诸夷,西接云、贵,东北与府江、古田的瑶族回还联接,联绵两千余里,流劫出没,危害极大,常常垄断水陆交通,无论是大明的官军,还是当地的土目都想铲除他们。但就是不能成功。也因为大明朝把精力、兵力集中用于防御西边和北边的游牧民族,曾几次派兵进剿,但大军不可久住,孤军不敢追险。大军一到,他们便敌进我退,隐居山林峡谷。官军勉强招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大军一走,他们又啸聚而出,比先前更加嚣张。

  断藤峡,本叫大藤峡。是夹浔江、及其南端的府江的两岸连山最高、最险恶的地方,登藤峡顶,数百里皆历历目前。而其山是夹江峻岭,山寨临江壁立,上山路径仅一线,又须历千盘,其险不亚于蜀之鸟道、蚕丛。一夫荷戟,千夫难上。山上毒瘴恶雾,非人能堪。山上出产的植物可以供应他们最低水准的生活,靠在山下围困治不住他们。他们的武器又是长弓劲弩,还在箭头上淬毒抹药,中箭就立即死亡。明天顺年间,都御使韩雍曾领兵二十万进剿断藤峡,撤兵无何,他们便攻陷浔州,据城大乱。流官土官交错难治,教化的办法也不灵验,用食盐等东西引诱他们,借贸易通商开化他们,他们则抢了东西就跑。用阳明的话说,“他们窃发无时,凶恶成性,不可改化。”--他们的良知彻底被尘欲遮蔽了,只有用肉体消灭的办法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