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红楼梦稿》与程本的关系如何,程乙本改了“日禄归时”而未改“存年四十三岁”[14],正好说明程伟元和高鹗没有续书。由于“不可想象”任何一位续书作者会在元春年龄的问题上犯下如此明显的常识性错误,那么对错误成因惟一合理解释的就是:后40回与前80回是一个整体,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元春年龄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明显破绽。
接下来的问题是:有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上述判断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王子腾不可能日行三百里
第九十五回不仅在元春的年龄问题上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而且连她的去世日期也写错了。第九十五回写道:“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但是从上下文的叙述来看,元春不可能是死于十二月十九日,而更像是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或第二年正月初某日。从笔者所见的公开资料来看,此前没有任何一位专家学者指出这个时间叙述上的错误。
第九十四回和第九十五回写到,某年十一月中下旬某日,贾母来到怡红院观赏盛开的海棠花。当天,贾宝玉发现自己的通灵宝玉不见了,袭人、探春和李纨等人到处寻找,仍是没有踪影。“次日,王夫人等早派人到铺里去查问,凤姐暗中设法找寻。一连闹了几天,总无下落。”(第1342页)
从这两回的描写来看,不知过了多久,某一天,王夫人正在纳闷,“忽见贾琏进来请安,嘻嘻的笑道:‘今日听得军机贾雨村打发人来告诉二老爷说,舅太爷(王子腾)升了内阁大学士,奉旨来京,已定明年正月二十日宣麻。有三百里的文书去了,想舅太爷昼夜趱行,半个多月就要到了。侄儿特来回太太知道。’王夫人听说,便欢喜非常。正想娘家人少,薛姨妈家又衰败了,兄弟又在外任,照应不着。今日忽听兄弟拜相回家,王家荣耀,将来宝玉都有依靠,便把失玉的心又略放开些了。天天专望兄弟来京”(第1342~1343页)。
到了第九十六回,作者又写道:
到了正月十七日,王夫人正盼王子腾来京,只见凤姐进来回说“今日二爷在外听得有人传说,我们家大老爷赶着进京,离城只二百多里地,在路上没了。太太听见了没有?”王夫人吃惊道:“我没有听见,老爷昨晚也没有说起,到底在哪里听见的?”凤姐道:“说是在枢密张老爷家听见的。”……又加贾琏打听明白了来说道:“舅太爷是赶路劳乏,偶然感冒风寒,到了十里屯地方,延医调治。无奈这个地方没有名医,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但不知家眷可到了那里没有?”(第1352页)
从第九十六回的叙述来看,王子腾的死讯在离他暴毙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传到了王夫人那里。从贾琏的描述来看,王子腾必定是如第九十五回所写的那样“昼夜趱行”。从王子腾“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以及“到了正月十七日,王夫人正盼王子腾来京”的描写来看,如果王子腾不死,按照“昼夜趱行”的速度,他抵达京城的预定日期必定是在“正月十七日”前后一两天。
对于“舅太爷昼夜趱行,半个多月就要到了”这一句话,可以做两种合理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从“三百里的文书”送出之日起,至王子腾“昼夜趱行”赶到京城,一共只需要“半个多月”。如果是这样,那么“三百里的文书”一定是在正月初一的几天前送出的。由于元春死于“三百里的文书”送出京城几天之后的某日,因此元春的去世日期一定不是“十二月十九日”,而更像是“十二月二十九日”或第二年正月初某日。
第二种理解是,王子腾接到“三百里的文书”之后,起程赶到京城,只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动身的日期必定是在正月初一前后一两天。
综合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的叙述来看,“三百里的文书”是在“十二月十八日”几天前的某日送出的,它必定按照贾琏对行程的准确估算,于正月初一前后按时送到了王子腾手中。王子腾接到任命书之后也没有耽搁,很快就起程赴京,他的行程速度跟贾琏和王夫人的估算几乎是一致的,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赶到了离京“二百多里”的地方。这样算来,王子腾的赶路速度竟然也接近了每天300里!这个速度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那么,王子腾“昼夜趱行”的正常速度大约是多少呢?根据王子腾每天的行程,我们可以大致准确地推算出从他的外任地到京城的全程是多长,然后就可以推算出“三百里的文书”从京城出发究竟需要多少天才能送到王子腾手中,因此也就可以推算出“三百里的文书”究竟是哪一天从京城送出的。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元春是在“三百里的文书”出发之后和王子腾启程赴京之前去世的,因此很有必要搞清楚上述疑问。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从史料证据推算王子腾的行程
要算出王子腾正常的行程,首先必须对我国古代的驿传系统及相关制度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所谓驿传系统,是指以驿站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总和。从功能上来说,驿传系统集官员接待、文报传递和物资运输于一体。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官员出行可以看做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交通运输在很多情况下也能被视为信息传递的结果。驿传制度历来是封建国家机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封建王朝对全国各地进行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
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参酌古今之制,建立了一整套十分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如《大明会典》卷一四五:
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其间有军情重务,必给符验以防诈伪。至于公文递送,又置铺舍,以免稽迟。及应役人等,各有事例。
明清两代的驿站和驿道遍及全国,许多驿道不仅畅通无阻,而且递送驿客和公文也颇为迅速。根据文报的紧急程度,军政要报的传递方式有日行300里、400里、500里和600里之分。为了保证文报传递的高效与严密,清政府对各种文报的传递时限做了严格的规定,若不依限驰递,都要按例惩处[1]。
像王子腾这样高品级的官员奉差出行,按规定通常配备数十名仆从和十多匹马,他们的行进速度自然会远低于紧急公文的传递。至于官员通过驿传系统出行的速度,我们可以参照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刑部官员王临亨奉命出差从苏州抵达广东的行程而大致推算出来。
王临亨在《粤剑编》卷四《志游览•纪行一》中写道:“万历庚子夏,余奉命虑囚岭南。故事,使者被命,以远近为差,悉期明年正月入境视事。”[2] 尽管王临亨在1600年夏天受命去广东审案,但是他却按照一般的惯例一直拖延到第二年正月初才动身出发。这个情况可以和王子腾的启程日期相对比,也就是说,王子腾也很有可能是正月初才起程赴京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林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