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地区的早期洞窟都受到新疆石窟艺术的强烈影响,因此,探讨中国石窟的渊源和艺术传承就必须深入了解新疆石窟。
早期的佛像雕刻受印度影响,有着古希腊人的面貌特征,波状发纹、高额、尖鼻、薄唇,眼窝深陷。到了后期,则呈现本土化倾向,佛像面貌已然具有了中国人的特征。
*新疆石窟
新疆地区的石窟主要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目前发现石窟遗迹的有4个地区,由西向东依次为古疏勒区(今喀什)、古龟兹区(今库车、拜城)、古焉耆区(今焉耆)和古高昌区(今吐鲁番)。
从建筑形制上来看,新疆石窟比较多的是中心柱式塔庙窟、塑立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供僧人日常起居的僧房窟、供僧人修禅打坐的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组成的洞窟组合,也有少量的禅窟群。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还出现了中央设坛立像的佛坛窟。焉耆、吐鲁番一带常有在洞窟前接砌土坯前廓或完全用土坯砌筑的洞窟。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中常绘有壁画,原先多数还有塑像(现绝大多数已毁)。6世纪以前的雕塑主要是释迦牟尼和弥勒像。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西郊武周山北崖的云冈石窟建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现存云冈第16窟至20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佛像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
其雕刻在吸收和借鉴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同时,有机的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位于东西方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上,具体位置在鸣沙山东麓断崖。相传前秦(公元366年)时,一个叫乐樽的和尚经过敦煌东南的三危山,天至傍晚,突然三危山上发出了灿烂的金光,万佛在金光中闪现。乐樽于是化缘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后来又有一个叫法良的和尚来此朝拜,开凿了第二个石窟。到了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多的和尚来此朝拜,并开凿了更多的石窟。至隋唐时期,莫高窟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关于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以后再述)
莫高窟绵延南北近两公里,分上下五层洞窟,这些洞窟高低排列,错落有致,非常壮观。因为敦煌的岩质不适合石雕,所以佛像以泥塑为主。这个洞窟一般以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
经过历朝修建,到七世纪唐朝时,莫高窟已有一千多个佛洞了,因此,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现存石窟为492个,其中南北朝北魏石窟有32洞。
北朝时期的石窟以中心塔柱式的洞窟形制为主。所谓“中心塔柱式”,就是在洞窟的中心竖立一座通顶方柱的的洞窟,象征着佛塔的内部空间。这种窟形是从古印度的塔堂窟发展而来的。
这时石窟中主要的佛像是释迦佛或未来的弥勒佛,主像两侧是两个随侍的菩萨或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北魏和唐代兴建规模最大。
现存窟龛共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块, 全山造像十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是当时代表性的洞窟。
绘画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成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方的石窟壁画,作者大多佚名;一是南方的人物、山水画,以东晋的顾恺之成就最高。
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开始显示了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地位,画家也不再跻身于工匠之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出现了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画坛宗师,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还出现了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职贡图》,还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有系统的画论,如顾恺之的《论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
南朝谢赫提出的画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逐渐進入了高潮。
北朝的石窟绘画
佛教的广泛传播,使南北朝的一些信佛的皇帝或下令修建佛寺,或下令开凿石窟。佛寺、石窟中除了佛像的雕刻和雕塑外,还绘有矶啾诨?
是故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南朝画家多以木结构的寺院为创作中心,北朝画家则主要是以石窟佛寺为活动场所。至今传世的北朝绘画远远多于南朝,大多集中在甘肃、山西、新疆等地的石窟中。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木质不如石质易于保存。
敦煌莫高窟壁画
在北朝的石窟绘画中,以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最为引人瞩目。在其现存的492个洞窟中,共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壁画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佛祖释迦牟尼出世前经历的佛本生故事,与佛出世成道后的说法场景。
佛本生故事内容丰富,有鹿王本生、萨垂那本生、须达拿本生等故事,宣扬佛家忍让、善良与因果报应思想。故事以连续的场面展开,从左右向中心发展,构思完整。画面厚重朴拙,线条粗放,有大片颜色的平涂,可看出受到汉墓壁画及印度阿旃陀壁画的双重影响。
说法图以佛祖为中心,周围听众云集,人物造型受西域艺术影响,腹腰突出,上身略向后倾,肉身呈S型,富有动感,而技法上则为中原线条风格,流畅有力,画风亦是中外兼具。
有的壁画上还画有伎乐飞天。画师仅以几条顺风飞舞的彩带,就将人物轻盈飘逸之姿酣畅的表现出来。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此外,在新疆的魏晋时期开凿的克孜尔千佛洞中,也存有大量的壁画。其壁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菱格图案。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皆以单幅的形式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人物,用曲铁盘丝描法与凹凸不平的染色法,线的韵律感强,人物脸呈椭圆形,勃子粗糙,胸体健壮,身体修长,手背圆肥,手心丰满而富有弹性,带有稚拙纯朴的美感,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观相吻合。
由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富有装饰性,色彩绚丽,将有限的穹顶与窟壁开拓成一个大千世界,扩大了绘画艺术表现空间的层次和深度,而被后人誉为西域美术的奇葩。
52书库推荐浏览: 心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