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促進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南、北两京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长江沿岸的武昌、汉阳、荆州和运河两岸的天津、临清、淮安,既是交通要津,又是贸易中心。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而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又是江南最繁荣的城市。
白银的广泛使用,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例证。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据估计,嘉、隆两朝,仅广东市舶司每年收取的关税和外商租地税,就达二百万银元。万历以来,出自西班牙的墨西哥鹰洋银币,已在闽、广通行。
不过,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后,一些不满改革的官员群起攻讦,抄没了张居正全部的家产,改革措施有所被破坏,但尚能维持中兴局面。
万历二十年后,神宗怠于朝政,纵情声色,恣意挥霍,使中兴局面渐渐消失。官场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十分严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贪污腐化,许多衙门缺主管长官,政事无人处理,吏治败坏到极点。同时,神宗信任宦官,使其到各省开矿,借此勒索。而此时日本丰臣秀吉侵犯朝鲜,明朝派兵数十万支援,相持七年,不能却敌,耗费了大量钱粮。神宗后期,政治更趋昏乱。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她生的儿子常洵作太子。许多大臣为维护传统,要求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于是,朝廷上爆发了“争国本”的斗争。吏部郎中顾宪成在斗争失败后,罢官回故乡无锡,他与好友高攀龙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聚会讲学,评论朝政得失。许多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一部分在朝官员也"遥相应和”。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人为了挽救明王朝的危机,要求改革朝政。东林党人还强烈反对矿监税使对城镇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劫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在东林党等支持下,立为太子。东林党和其它党派的纷争更加激烈了。
走向灭亡的明朝
神宗死后,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但不久就被毒杀。弟弟熹宗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宠信宦官魏忠贤,使明朝在业已衰败的基础上,走向了灭亡。
在唐朝预言《推背图》和明朝的《烧饼歌》中早已预言了最终将明朝推向深渊的两个人: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容氏。
《推背图》第三十一象图中画有一男一女,男的暗指魏忠贤,女的暗指容氏。谶文是“当涂遗孽,秽乱宫阙。一男一女,断送人国。”指魏忠贤和容氏秽乱后宫,并把持朝政,断送了明朝的江山。颂文是“忠臣贤士尽沉论,天启其衷乱更纷。纵有胸怀能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意思是说魏忠贤和容氏当道,忠臣志士都被赶尽杀绝,天启年间后更是厉害。后来崇祯即位,将魏忠贤等或杀死,或流放,但为时已经晚了。
《烧饼歌》中则说 “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八千女鬼”是一个“魏”字,指魏忠贤毁了大明天下。
历史的真实也是如此。
魏忠贤,原来是一个无赖,吃喝嫖赌倾家荡产,進京做了太监。他勾结熹宗的乳母容氏,升任总督东厂太监,并最终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并以“九千岁”自居。而熹宗对魏忠贤百般容让,在诏旨中与他平起平坐。
在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初,东林党人大受重用,分据首辅和吏、兵、礼、都察院等部院长官,势盛一时。但1625年(天启五年),魏忠贤借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失陷广宁事,诬陷熊廷弼曾贿赂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祈求减罪,大兴冤狱,不仅诏决熊廷弼,还将杨、左等人杖毙狱中。一时,东林党人被逮杀殆尽。魏忠贤总揽内外大权,使明后期政治更加黑暗腐败。
而这时农民的赋税越来越重。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开始按亩加派“辽饷”。经过前后三次增额,至1620年(泰昌元年),每亩加派银增至九厘,一年得银520万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又有关税、盐课的加派及杂项的增收,三项共加额银239万余两。一些农民只得卖屋、卖田、卖牛,甚至典妻鬻子,弄得家破人亡。明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中。
1627年,熹宗病死,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思宗希望重振朝纲,不动声色的处死了容氏,迫使魏忠贤自尽,并铲除了阉党对朝政的干预。不过,此时风雨飘摇中的明朝给思宗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时间。
思宗即位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另一方面,位于辽东的女真族开始崛起,并于崇祯九年,也就是1636年,由皇太极建立了与明朝抗衡的清朝。思宗徘徊在攘外和安内的两难选择中。
明朝末年的天灾
由于明朝后期统治更加腐败黑暗,社会生产力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以至水灾、蝗灾和瘟疫不断发生。从万历到崇祯,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1587年(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各县"有以石为粮者"。第二年,河南饥,“民相食”。1590年(万历十八年),湖北麻城死于瘟疫和饥饿的有四万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有人指出:数年来灾害不断,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老百姓有的吃土,有的吃雁粪,“老弱填委沟壑,壮者辗转就食”。 1639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都发生饥荒,河南“人相食”尤为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万历以后,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以及民变、兵变,预示着明王朝即将走向灭亡。
关于明朝灭亡的预言
唐朝的《推背图》第三十二象预言了明朝的灭亡。图中画一扇门,门中有马,一个“闯”字浮现眼前。
谶文是:“马跳北阙,犬嗷西方;八九数尽日月无光。”闯王李自成灭明,“日月无光”指“明亡”(日月合在一起是明)。颂文是:“杨花落尽李花残,五色旗分自北来。太息金陵王气尽,一枝春色占长安。” “颂曰”四句诗预示着李自成坐不久(“李花残”),北方民族终将取得天下。“太息金陵王气尽”暗指汉人称帝的气数已尽。
宋朝的《梅花诗》第四节第四句“开到李花春已非”也预言了明朝的灭亡。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 “李花”应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功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景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所谓“春已非”。
52书库推荐浏览: 心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