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_[日]辻原登【完结】(134)

阅读记录

  因战争而清醒的玄宗,在自己身边设立了大本营司令部。哥舒翰的副司令高适被从潼关召来了,毕恭毕敬地坐在末座。

  杨国忠严厉地质问高适。

  "安禄山的军队已经开始撤离陕州了,密探的详细报告说,只留有几千士兵守卫着陕州,我军为什么不去攻击?"

  高适把头抬起来。他是位四十八岁的渤海人,年轻时好与侠义之士交往,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后来突起奋发之念,在四十二岁时参加科举并考中了。在哥舒翰的幕帐里长期担任书记一职,因得到信任,被提升为副官。他还是个诗人。

  "正如总司令的上奏书所奏,安禄山虽然在洛阳僭称皇帝,但最终没有得到民心,他正在自我毁灭的坡上往下滚。贼军擅长速战,但对持久战却一筹莫展。战场是在我们的国土上,且潼关的防守像铜墙铁壁一般。"

  "你的这些解释,我们早就听够了,高仙芝和封常青也都说过。其实都是他们串通安禄山、侵吞军事物资的诡辩。"

  "总司令可是为了唐军的胜利不分昼夜地带病工作啊!"

  "怎么可能!根据我的调查,总司令可是一天到晚都躺在床上饮酒、享受女色,还一个劲地呵斥将军们。"

  杨国忠说着,指了指陈玄礼,陈玄礼点了点头。

  "还有,根据紫禁队的情报,总司令是想把密探带来的关于敌军撤退陕州的报告隐而不发吧?"

  "不,这恰恰是总司令的慧眼所在。守卫陕州的敌军将领叫崔乾祐,是个很会打仗的人。撤退和无防备完全是伪装,是把我们诱出潼关的计谋。"

  杨国忠露出不屑一顾的冷笑,他把轻蔑的视线从高适身上移开,像质问众人似的说道:"哥舒翰大人曾经厌恶安禄山,但他们毕竟都是异族人。从其主张固守而不愿出战的情形看,似乎让人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盟约。高适,你是哪里人啊?"

  "渤海人。"

  杨国忠扫视了众人一眼,似乎在说,你们瞧。

  "我可也是异族人啊。"朝衡慢悠悠的声音不知从哪儿传来了。

  "说起来,你以前可是日本人呀。"杨国忠带着极不高兴的表情回过头说道。

  玄宗手里玩弄着核桃,不知他是否在听。

  "大家先冷静地看看战局吧。"朝衡不想让大家再谈论什么异族话题,他以轻松的语气说道。

  第五部分 第137节:二十八、大决战(2)

  总之,要让玄宗听到自己的声音,为此他自己也需要冷静地讲。

  "常山曾一度为史思明所占,颜杲卿也被杀了,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军又将其夺了回来。史思明已逃向了北边,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几乎完全被颜真卿、郭子仪和李光弼三人的军队所控制,从北方对洛阳的包围网已经形成。在南边,张巡和许远控制着大运河的要害之处也在激战着。也就是说,安禄山现在的情况是,他既不能从北边得到兵力的补充,也不能如愿以偿地从南方筹措物资。那么,坚持持久战乃是上策,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但现在安禄山正在撤兵,为什么定要拘泥于持久战呢?"陈玄礼从旁插话道。

  "陈大人,你听我说。敌人为什么要撤离陕州呢?五万之众的兵,仅仅留下数千人,这是为什么?"朝衡盯着这位洋洋得意的新紫禁队队长说道。

  "那当然是为了弥补洛阳防守的薄弱啦。也许,可以认为是让一部分南下以确保大运河吧。"

  "但是,你别忘了,安禄山的最大目的是要夺取长安,占领长安才是他的夙愿。固守洛阳的时间越长,他就越快完蛋。这一点他自己最清楚。"

  陈玄礼没有作答,而是窥探着杨国忠的脸色。对于安禄山的行为和心理,陈玄礼毫无兴趣。

  "我也这样认为,安禄山恨不能早一日攻下长安……"

  "请稍候,高将军。"

  朝衡止住了语气显得兴奋的高适。

  "不光是凭探子的报告,你自己也确认过陕州军的不足吗?"

  "是的,那当然。"

  "那么,你和总司令认为那是敌人的伪装、计谋,依据是什么呢?"

  "这……"高适说不出话了。

  "当然是依据哥舒翰独具慧眼的判断了。"朝衡并不是硬要坚持持久战的立场。

  玄宗依旧是把手中的核桃玩得嘎嘎响。现在占据皇帝脑海的到底是什么呢?朝衡也陷入疑虑之中。是杨贵妃、悔恨,还是战争的事情?抑或是一种连皇帝自己都不知来自何处的巨大悲伤?从他的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

  杨国忠那咄咄逼人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安禄山就是想得到长安。他想、想、想!很早以前就想!从那家伙第一次来长安时那想要东西的模样就可以知道。但他为什么突然把军队从陕州撤走了呢?好了,我已说得够多了。官房长官,你说几句。"

  杨国忠皱着眉头,催促着他。

  "那我就一针见血地说了。安禄山为什么让崔乾祐把大部分兵力都撤走了?那是因为他把攻击长安一事交给了哥舒翰!"

  高适气得脸通红,站了起来。

  "你在说什么?对吐蕃战争的英雄、河西节度使的大将军,说这样的不知羞愧的话……"

52书库推荐浏览: [日]辻原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