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_[日]辻原登【完结】(141)

阅读记录

  不一会,揉着惺忪睡眼、睡衣外只罩着一件外套的杨国忠出来了。

  "有何贵干,秘书监大人?还劳您亲临寒舍?"

  朝衡用沉着冷静、若无其事的声音答道:"潼关失守了,彻底被占了,这是高适报告的。"

  杨国忠的反应首先是不相信,接下来是痛骂哥舒翰。

  "混蛋,到底还是叛变了!"

  杨国忠边骂边在房间里来回走,因拖鞋的鞋尖还不时地踩在自己外套的衣摆上而向前趔趄。朝衡坐在椅子里,凝视着这一切。瞅准机会,他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

  "请陛下蒙尘吧。"

  "蒙尘?……蒙尘,蒙尘……你说什么?"

  所谓蒙尘,就是指在发生变故之际,天子为避难而逃到宫城外。

  "安禄山的军队也许两三天内就会攻进长安,还打吗?不,那是徒劳。我们已经没有防卫长安的力量了,我们应该与陛下一起暂时撤离长安。"

  "你是说放弃长安吗?放弃这个都城?你说的是什么?那不就是把这个都城拱手交给安禄山?"

  杨国忠又是抱头,又是拔胡须。

  "你打算怎么办?我大唐将近一百四十年的统治中,你可是被称为最有能力的宰相啊!"

  朝衡说着,毅然地绷着面孔走近杨国忠。

  "如果陛下被安禄山俘获,唐王朝就完了,就灭亡了。但是,如果我们让长安委于安禄山的掠夺和统治,只要天子还健在,唐王朝就必然能复兴。好了,宰相大人,请您决定去哪里蒙尘。"

  第五部分 第144节:二十九、最后飘移的水滴(2)

  蒙尘的地方当然应是尽量远离宫城而又安全的地方。

  "蒙尘这等事不可能!因为朝衡大人是日本人,才能说出那样的话。可对我们汉族人来说,长安是世界的中心、灵魂,放弃这样的地方是多么……"

  杨国忠逼近朝衡说道。

  "但是,只有蒙尘才是守卫长安啊。"朝衡平静地说道,"如果我们高喊着死守长安,硬与占压倒优势的安禄山军队死拼,那才会使长安化为灰烬。安禄山如果兵不血刃地进了长安城,就算是掠夺和破坏,他会容忍那些行为把长安的价值变为零吗?他不会,谁都不可能成为自己帝国的掠夺者。长安会顽强地生存下去,还有我们。宰相大人!"

  朝衡像要把一个睡着了的男人摇醒似的呼喊着。

  "应去哪里蒙尘呢?"

  杨国忠严厉起来,盯着朝衡。

  "去哪儿?你也打算同行吗?"

  "当然。"

  杨国忠苦笑了:"这样一来,你就是第二次了。"

  "第二次?"

  "离开长安,就是第二次不在,第一次是回日本。"

  "哈哈,那是你的计谋。"

  "你说是我的计谋,那这次就是你的计谋了,不只是我,连皇帝陛下都得离开长安。"

  朝衡毫不示弱,杨国忠咂了咂嘴。

  "需要尽快决定蒙尘地点,出发时间越晚,陛下撤离长安就越难。"

  "蜀地可以。蜀地既安全又物产丰富。"

  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

  "杨大人,现在请立即进宫参见陛下,今晚若不能说服陛下,就来不及了。"

  "还有,贵妃也得去。可我现在没心思,还是请你去吧。"

  不一会,悬挂着宰相灯笼的杨国忠的马车和朝衡的马车都在夜幕的长安城中奔向兴庆宫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的京城还不知道毁灭已经临近,还像巨人一样昏昏地睡着。

  不战而放弃长安,这是为避免唐帝国的灭亡而做出的最好选择,但朝衡并非有确切的预见,说起来也只是凭直觉。

  这是一个与杨国忠无法商量的选择,对汉人杨国忠来说,唐帝国位于世界的中心,而长安又是唐帝国的中心,舍弃长安就是舍弃世界、舍弃自己,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

  对出生在东海边缘岛国的朝衡来说,从战略的角度,放弃长安根本不是什么耻辱。

  如果第一个接到潼关战败消息的不是朝衡,而是由紫禁队的人报告给了杨国忠,那么杨国忠可能会立即把陈玄礼等亲信召集到一起,发誓死守长安,全城迎击安禄山。此后,无论朝衡怎样主张放弃长安和皇帝蒙尘,都将是徒劳。

  可是,第一消息传到了日本人朝衡这里,他选择放弃长安、让玄宗蒙尘。而且他首先将这个想法抛给了杨国忠,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择,如果朝衡最先去了兴庆宫,事情就办不成了。

  公元756年六月十日深夜,朝衡和杨国忠一起觐见了玄宗。

  玄宗隐瞒了自己的失眠。这天夜里也是睡不着,在书斋里读着《老子》。他现在已经不相信老子的存在了,只是出于习惯,画蛇添足般地在以前的注释上又加上注释。

  宰相和秘书监突然而且是同时觐见,让玄宗大吃一惊。

  "陛下,潼关失守了。"

  玄宗"啪"地合上了《老子》。此后,直到死,他再也没有打开过《老子》。

  "让高适禀报。"

  高适在杨国忠的催促下,跪在皇帝面前,平静地汇报了大决战的经过。

  "你说残兵只有八千?二十万军队怎么打的仗,才剩了八千人!"

52书库推荐浏览: [日]辻原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