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说"自晋讫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囗而复奋.始未之信,年大显于时."经过他的努力,他的学术思想渐渐被接受,在他去世后,"其言大行,学者仰如泰山北斗"[注].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学成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他的散文行文流畅,富于变化,感情充沛,笔力雄健,语言生动精炼,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佳句.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在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的《古文观止》,共辑明末以前的50余家散文220篇,其中韩愈一家的就有24篇,可见其深受人们的推崇.
韩愈的文学理论与他的新儒学主张是密切相关的.他不提倡为作文而作文,而要求在文章中要体现、反映儒家之"道".他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注]这就是"文以明道"的主张.此外,他在论述文学的产生时,提出了"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的见解.这些理论丰富了我国文艺理论的宝库.
韩愈的新儒学理论,尽管后世有不少疵议,但现在人们讲新儒学史,大体都要追溯到韩愈.首先,韩愈排低异端,攘斥佛老的用心,成为后世新儒学兴起的原因之一.其次,韩愈对儒家心性论的关注,开了后世新儒学之先河.再次,韩愈的道统说,对后世新儒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韩愈以后,很多新儒学家都致力于理论创造,发挥儒学奥旨,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推动儒家文化的向前发展.最后,韩愈着重发掘儒学的基本精神,对章句训诂基本上没有什么注意,推动了儒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所有这四点,印证了陈寅恪先生的论断:韩愈是唐代学术文化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韩愈不仅是唐代学术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更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折性人物.
(杨世文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理学先驱 李翱
(772——841)
一、历宦海浮沉 叹鸾凤何依
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唐代著名儒学家[注].他出身的门第很高.远祖李悬在十六国时曾建立西凉政权,即凉武昭王.十世祖李冲是北魏名臣,官至尚书左仆射.但到唐代,李翱的门第早已衰微不显,祖父李楚金仅官至贝州司法参军[注].
李翱自幼就受到儒学的熏陶.据他后来在《复性书》中说,自6岁开始,他就读书,"但为词句之学".所谓"词句之学",大约就是章句训诂之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翱逐渐对儒家学说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立下了宏大的志向.15岁以后,他已"志于仁义"[注],对儒家思想进行独立思考.
少年时代的李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渐露头角.他也像唐代的其他读书人一样,怀着远大的抱负,四处遨游,带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干谒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2岁的李翱去州府应贡举,曾"执文章一通",拜见著名的古文家、右补阙梁肃.当时梁肃誉满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都想得到他的奖掖.梁肃看了李翱的文章,大加赞扬,"谓翱得古人之遗风,期翱之名不朽于无穷,许翱以拂试吹嘘"[注].的确,梁肃真的在他的公卿朋友之中为李翱作过宣传.后来李翱与达官贵人交往,很多人都说曾在梁肃口中听到过他的名字.李翱对梁肃的这份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在梁死后五年,李翱还专门写了一篇《感知己赋》,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
李翱不仅拜谒过梁肃,还造访过其他一些名流,可考的有当时任右司郎中的杨于陵.据李翱本人说,他曾"以所著文章"投献给杨,"累获咨嗟,勤勤不忘",得到杨的赞赏[注].
但是,满腹的文才并没有给李翱迅速带来好运,真正赏识他的人并不多.在给杨子陵的一封信中,李翱写道,当时巨卿名流,"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其五六人则本无劝诱人之心,虽有卓荦奇怪之贤,固不可得而知也.其余则虽或知之,欲为之荐言于人,又恐人之不我信,因人之所不信,复生疑而不自信,自信且犹不固,矧曰能知人之固?是以再往见之或不如其初,三往见之又不如其再."因此碰壁不少.他本希望借助巨卿名流的奖拔,以自己的文才和学识去获取功名,但"自属文求举有司,不获者三",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及第,处境逐渐艰难,"栖逞往来,困苦饥寒",显得很狼狈[注].
贞元十二年(796年),韩愈受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查晋的征辟,由洛阳来到汴州.此时李翱在徐州刺史张建封幕中,也从徐州来到对州,与韩愈相识.这以后,李翱一直和韩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贞元十六年(800年)李翱又娶韩愈兄韩囗之女为妻.韩愈比李翱大5岁,二人介于朋友、师生之间,在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李翱对韩愈的学识和人品非常倾慕.他曾说:"我友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非兹世之人,古之人也.其词与其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有过于斯者."[注]他们的师友之情一直保持了29年,直到韩于长庆四年(824年)去世.韩愈死后,李翱非常悲痛,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悼念他.文中说:"贞元十二,兄在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又亲自为韩愈作《行状》,交给史馆采用.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