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的地位,早已成为定论,其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李刚兴 撰)
主要参考书
1.《宋史·道学传》.
2.《周濂溪集》.
3.《宋元学案》卷11《濂溪学案).
4.《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 人民出版社版5.《中国历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三卷上 齐鲁书社出版6.《试论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马振择《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史林宗匠 司马光
(1019——1086)
一、生于贵胄之家 勤奋好学忘寝餐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学人称"涑水先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其家世代贵胄,远祖是西晋皇族平安献王司马孚,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孚之裔司马阳,是北魏的征东大将军,死后葬于陕州夏县涑水乡的高堠里,其子孙便于此地家居,因以为籍贯.此后这个家族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司马光的高祖司马休,曾祖司马政、伯祖司马炳皆因五代战乱没有做官.到了北宋初年,司马光的祖父司马炫又考中了进士,当了官.司马炫虽然只做过县官,但却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此人"以气节著乡里",他在陕州富平县为县令不久,就使"境内大治"(《富平县志》卷7).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官居四品,位至天章阁待制,"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苏轼《司马文正公行状》)司马光的堂兄司马里,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太常寺少卿.
司马光的先辈和堂兄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他们多是好学之士,爱好诗文,其家族世代书香,"笃学力行",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和学问素养的文明家族.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薰陶.司马光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贵胄之家和52书库,又是在品行端方,为官清廉,很有素养的父亲严格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司马池对子女的家教很严,他有3个儿子,司马光最小,但他并不溺爱,从小就注意从多方面进行严格的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诚实、节俭和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一次,司马光想吃青胡桃,姐姐给他剥皮,没有剥开,就走开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仆先用开水汤了一会儿,就剥开了,后来姐姐走来,问他是谁剥开的,司马光谎称是自己剥开的.这话被父亲听到了,便严厉地训斥他说:"小子何得谩语!"此后,他再也不说假话了.这时他只有五岁.许多年后,司马光做了官,有人问他待人律己以何为重?他答的是一个"诚"字,再问他从何做起,他说:从不说假话做起.由于他以诚为一生处事的信条,后来的朱熹说他是"脚踏实地之人"(朱高《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
司马光6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书,还常常讲些少年有为,勤奋好学的人的事迹来鼓励他努力上进,使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开始读书时,他不懂书中的意思,记得不快,往往同伴都背熟了,他还不会,于是他便加倍努力,不参加游戏活动,独自苦读,直到烂熟为止.他懂得时间的宝贵,不贪睡眠,用一截圆木做枕,称为"警枕".每天晚上,"警枕"一滚动,他便立刻起来,开始读书.7岁时开始学习《左氏春秋》,"大爱之",刚听老师讲完,便讲给家里人听,"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寒渴暑."(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这样,他到15岁时,便"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两汉风."(同上)并且学得很扎实,以至"终身不忘".到成年以后一直保持着这种刻苦学习的习惯,尽量不放过一点学习时间,甚至在马上,或夜不成寐之时,他不是读书,就是思考问题.
他在学习上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能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坚持了"朝诵之,夕思之"的诵读与理解并重的方法.司马光从勤读善思中产生了学习的癖好,这在他后来的一首诗中写道:"圣贤述事业,细大无不实,高出万古表,远穷四海端.于中苟待趣,自可忘寝餐."(《传家集》卷2)由于他勤于思考,很早就表现出自己的聪明和才华,在他7岁时,一天同几个小孩在院子里玩,院子里放着一日盛满了水的大缸,伙伴们正玩得高兴时,一个爬上大缸的小孩不小心掉入了缸中,其他的小孩看到这种情景,吓得纷纷跑掉.这时,只有司马光十分冷静,他搬起一块石头,击破大缸,水流出来后,那小孩便得救了.这件事很快被传布出来,有人把它画成《小儿击瓮图》,在京都(开封)、洛阳一带广为流传.
司马光的家庭虽然很富裕,但在他父亲的节俭之风影响之下,从小就不喜华靡,大人给他金银美服,他不愿接受.以至考中进士,去参加闻喜宴时,别人都戴了花,他却不戴,当时一个同年告诉他,这花是皇帝所赐,不可违抗,他才戴上.以后他做了大官,在生活上仍然保持了俭朴作风,"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卷11).节俭作风在司马光身上确是事实,人们从1961年文物出版社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中可以看到,他用的稿纸竟是用过的废纸,是先用淡墨将原来的字迹涂掉,凉干后再写书稿.这种节约的作风在封建士大夫中确实罕见,直到晚年,他还给儿子写了《训俭示康》,对儿子进行廉洁俭朴的教育.
他在这封书信中说,穿衣无非是为了御寒,吃饭无非是为了充腹.他举出历史上许多以俭朴而成大业,扬名后世和因奢侈而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的事例,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告诫司马康坚持俭朴的家风.作为一个读书之人,司马光对书籍十分珍爱,翻阅时小心谨慎,生怕弄脏弄坏,天气好的时候,还取出去凉晒,因此,被他翻读了几十年,仍保存得完好如新.他训告儿子说:"商贾收藏的是金钱货币,我们儒生只不过有些书籍而已."这种爱护书籍的习惯,也为读书人树立了榜样.当然,司马光的检朴之风,比之千百万劳动人民,不可同日而语.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