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56)

阅读记录

  卷2)"有对"、"有待"是二程表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关系的范畴.他们认为,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一种普遍的法则,由于对立事物的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易和发展.断言"对待"是"生生之本"肯定了事物的"交易",肯定一切事物都是变易的.程颐说:"随时交易,乃常道也."(《程氏易传》)"天理生生,相续不息."(《粹言》卷2)事物之所以不断地新陈代谢、生生不息,乃自然之常道.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是合理的思想.

  然而,二程所讲的发展变化,是指循环式的运动,而不是螺旋式的上升.如程颐说:

  "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程氏易传》

  卷3)"动则终而复始"的说法,反映了二程发展观上的循环论思想.所以他们虽然讲变化、发展,最终仍归于形而上学.特别是表现于伦理观上,他们坚持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遗书》卷5)封建的等级秩序和伦理关系定位不易,永远不变.

  第四,"理"是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周敦颐的"礼,理也"一说,被二程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把封建道德原则和封建的等级制度概称为"天理",也就是说,把封建制度及其作为这种制度的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到宇宙本体的"理"的高度,认为如果谁违反了它,也就违背了"天理".他们说:"理即是礼也."(同上卷3)封建等级制度,君臣、父子、夫妇之别,就是理.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同上卷4)"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程氏易传》)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上下、尊卑关系,只用一个"理"字概括.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只能各安其位,各尽其事,一切视、听、言、动都只能按照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事,这才合于"理"的要求.

  上述思想,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它为高度集中的集权政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成为整个后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基础,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起到了维护封建制度的消极作用.

  综所述,二程的"理"的诸多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合理成分.但从根本上看,他们混淆了自然与社会的界限,从而把自然道德化,把封建伦理绝对化、永恒化,都是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再则,他们把宇宙的本体归之于脱离具体事物的"理"或"天理",并赋予其永恒存在和无比圆满,并主宰、派生万物的属性,一般说来,二程的世界观属于客观唯心论.

  再具体分析,还可发现程颐思想纯属客观唯心论,其特点是他"理"、"性"、"命"三者结合起来,认为理就是"天","天者理也".程灏则把天理归之于"心",认为"只心便是理"(《遗书》卷2上),"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同上)故而显示了主观唯心论的特点.这种情况说明了主观唯心论同客观唯心论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二者是互通的.

  (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修养论

  "格物致知"论是二程的认识论和道德伦.道学家的道德修养论同他们的认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的目的在于切实地进行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礼记·大学》.二程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经说》卷5).《大学》的第一章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程颐说:"人之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致知格物,则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治天下国家必本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者,无之."(《粹言》卷1)这就是说,格物致知是根本,是基础,治国平天下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最终的目的.

  什么是"格物致知"?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同上)又说:"格至也,言穷尽物理也."(《遗书》卷18)据此,二程把"格物"直接了当地解释为"穷理".如何格物穷理?他们认为,"知"是人们心中本来所固有的,只要于心上反省内求,即可认识一切真理.程颢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认取,不可外求."(同上卷2上)又说:"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同上卷18),所以只能向内用功,不需向外探求.因为天人是一体的,心、性、命、天紧密相联,天理本来就存在于心中,故不须外求.二程更明白地说:

  "致知在格物,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又说:"知者吾之所固有."(同上卷25)他们释"物"为"理",认为心外之理和心中之理一致.因此,"格物致知"的方法只是向内探求,只要使心中之理发扬光大,就可以穷尽天地之理了.

  那么,为什么还须格物?在二程看来,心中固有之知是潜在的,要这种潜在的固有之知显现出来,并使之发扬光大,就要经过"格物"的工夫.二程说:"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之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同上)怎样去格物呢?二程说:"穷理亦多方,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同上)这就是说,穷理的方法包括读书明理,评论古今人物的是非,对人接物处理得当等方面,这里一点也没涉及到改造自然的实践,这说明他们在认识论上,也基本上是唯心论者.程颐倒是说过,穷理需要二件一件地进行研究,积累多了,就会脱然贯通.他说:"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同上卷18)这说明,他在认识过程论上,就有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一思想,然而,他的这种贯通并不是归纳,也不是科学的抽象,而是直觉思维中的脱然觉悟,同佛教禅宗的"顿悟"是一致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