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63)

阅读记录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讲的学、问、思、辨、行本来是学习和实行圣贤们的学说和道德规范.但作为一般的为学方法来看,上述要求对我们是具有借鉴作用的.朱蕉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和方法去实行.他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某自十六七时,下功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凭地硬著力去做,自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是吮了多少年苦读书."(《年谱》卷1)、由于学习上进步很快,他在18岁时就考上建州乡贡,19岁又考中进士.取得进士资格以后,朱熹继续勤奋读书.24岁时,朱熹竞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他父亲的同学李侗.公元1160年,正式拜李侗为师.

  李侗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弟子,而罗从彦则是二程著名弟子杨时的学生.朱熹受学于李侗之后,便潜心于理学的研读,很快就成为李侗的得意门生.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这样,朱熹终于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成了宋明理学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轻时,读书的范围十分广博,除四书、五经外,对先儒的书乃至诸子百家、禅、道《楚辞》、兵书、史书无不涉猎,并且还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他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大学问家.

  二、仕途生涯多艰 做官清正有为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 22岁,官授左边功郎,被派往泉州同安县为主簿.他在任职期间,主要是认真为封建国家催收赋税,按照儒家礼教整饬民风.

  他纠正了当地贫民因"贫不能聘"而行的"引伴为妻"的陋习.他还积极搜集藏书,在同安建立了"经史阁"和"学宫",招收生徒进行讲学,并以《周礼》、《仪礼》

  和唐、宋礼制为蓝本,绘制了礼仪、器用、衣眼等图,教授学生习用.此外,也协助当局镇压过一次饥民暴动.

  朱熹为官正直,能体察民情.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

  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朱蕉在做官期间,由于能够体察民情,对于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的任务虽然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但又竭力反对那种"竭泽而渔"的政策.公元1178年,他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就在上任的那年,南康发生灾荒,朱熹发布了《劝谕救荒文》,劝导富裕之家要同情和救济他们的佃客,"务令民食",应将余粮以公平的价格和足够的斤两开卖给农民,不使有"流移饥饿之患".同时要求农民"各依本分,凡事循理",不要离乡流亡.若有不轨,"定当追捉".他又竭诚上奏,恳求朝廷免征星子县的税钱,并要求上级拨支钱粮修复该地长江沿岸堤防,用以工救饥的办法缓解口粮问题.自此以后,朱熹得出经验,认为要安抚百姓,使他们不犯上作乱,就必须恤民.公元1180年,他又上《封事》,请朝廷"恤民","省赋".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