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02)

阅读记录

  心者,人之大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大极,以主两仪,以命万物,不越诸此.……抑天地神明,不越此心也.(《文集》卷16,《论人主之心义理所安是谓天》)大哉心乎,所以主天地而命万物也.(《文集》卷15,《论人心不能与天地相似者》)

  心焉者,理之会而气之帅,贯通古今,错综人物莫不由之.(《文集·杨纯公杨忠襄公祠堂记》)

  此心之神明则天也,此心之所不安,则天理之所不可.人心之外又所谓天乎?

  (《天集》卷56,《跋师原卿遇致仕十诗》)

  上面的引文,充分说明魏了翁是把"心"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在他那里,"心"是宇宙的本原,也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最终极之根源."心"是理与气的统率者,它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总之,心外无天,心外无理.作为宇宙本原的"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支配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而且具有超时空的特性.他说:"心"昭昭者,固不与气形俱为斯尽也."(《文集》卷84,《知威州陆君坚复墓志铭》).虽然魏了翁讲的心不仅指个人主观的"心",但从他把"理"融于"心",以此为宇宙本原来看,应该属于主观唯心论,因为主观与客观毕竟是不可等同的,况且,这个"心"的内涵,主要是指纲常伦理一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归根结底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只是他自己将其加上了一层薄薄的客观外形而已.因此,魏了翁的哲学是以"心理合一"的特殊形式出现的主观唯心论.

  (二)"致其知而明其明"的认识论

  在认识论上,魏了翁提出了"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他和朱陆一样,认为"心"既是宇宙的来原,又是认识的对象和主体.在魏了翁看来,做学问不需认识外物,主要是向内用功,以发掘自己心中固有的"知"和"明".他说:"人之一心,广大而精微,学问之道,所以致其知而明其明也."(《文集》卷47,《张行父忠恕拙斋记》)既然"心"能"主天地","命万物",能"贯通古今"和"错综人物",是宇宙万物之本原,所以认识的对象就是主体的"心"."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意思,就是通过对内心固有的"知"加以发掘光大,以达到通晓一切之目的.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魏了翁提出了一个"以敬为主"的方法.他说:"以敬为主,则圣门传心之要也.是故敬焉者,所以此心而根万善者也.""主静"是二程和张栻的修养方法.所谓"主敬",是通过自我修养和抑制,使自己固有的善良之心保持专一不二、不为外物所动的修养方法,它类似于佛家的"定功".所谓"致其知而明其明"的方法,实际上是陆九洲"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

  魏了请也主张"先应乎其大者",他说:"大者立,则小者达焉"(《文集》卷49,《均州尹公亭记》).不过,他讲"先立乎其大者"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朱熹学说的烦琐、迂阔之病.其实,魏了翁在治学方法上并不赞成陆九渊不读书、不穷理,静坐而论道的治学方法.他主张"循环读经,亦以此明此心",这是要求把朱熹的"格物致知"同陆九渊的"自存本心"结合起来,主张通过"致知"的途径去"发明本心".他既主张以明本心为根本,又要求熟读经书,既抛弃了朱熹"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支离无所归宿的方法,又否定了陆九洲"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态度.这就是魏了翁"致其知明其明"的认识论之基本特点.

  (三)"欲有善不善存"的"理""欲"关系论.

  同其他理学家一样,魏了翁也重视对人欲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人欲产生于外物对人心的影响,如他认为,心体本静,"感于物而心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礼记要义》卷19)但他又认为,不是人的一切欲望皆恶,他说:"人之有欲,即从心出,……欲虽人之所有,然欲有善不善存焉."(《文集》卷32,《答虞永康》)把人欲分为善与不善,是魏了翁不同于程朱和陆九渊之处.从这一区分出发,他肯定了饮食男女是人心之最大欲求,他说:"饮食男女是人心之大端绪也;死亡、贫苦是人心所恶之大端绪也."(《礼记要义》卷9)这就是说,他肯定了人们维持自身生存欲望的合理性.因此,他不像其他一些理学家那样笼统地反对人欲,对于人民正当的欲求持肯定态度.所以他主张"为政不害于民",在其改革方案中还提出了"先修裕民之政"的要求.对于不合于义理的"人欲",魏了赣也不主张"灭",而是进行"节制",他说:"物俗强时心节制"(《文集》卷96《即斋次的权县约客》).这就是说,他不主张一概地灭人欲,而是先把人欲分为"善"与"不善"两种,对于前者,如饮食男女之类的人类基本欲求,他不但不主张"灭",反而认为这是合理的、应该予以承认和适当满足的要求,对于不善的欲望,要用"心"去加以节制,不使其恶性发展就可以了.魏了翁赞成其老师胡宏的看法,他说:"五峰谓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此语最完备."(《文集》卷109,师友雅言》)胡宏认为,天理和人欲同出于一个本体"天性",只是各自所发生的作用不同.胡宏不笼统地排除人欲,他主张"欲而不淫",只反对"饮而不止"(《知言》卷3,《纷华》).魏了翁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善与不善的思想,是受胡宏之启发提出来的,他还从孟子那里找到根据说:"圣贤言寡欲矣,未尝无欲也."(《宋元学案·鹤山学案》)考《孟子》七篇,确实只讲"寡欲",不曾要求"无欲".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