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05)

阅读记录

  其三是在潭州实施惠政.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以宝漠阁待制的官析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到任之后,立即着手整顿政风、土风,他以"廉仁公勤"四个字勉励僚属,用周敦颐、胡安国、朱熹、张栻之学术勉励读书人.在任期间对百姓实施惠政,首先废除了榷酤制度,免征了苛重的酒税,其次是停止加收斛面米,同时还免去了和来制度,废除了对农民的额外剥削,减轻了他们的一些负担.对生活上严重困难的农民,给予了适当的救济.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仿照朱熹当年创立义仓的办法,立惠民仓五万石,在青黄不接时,以平价卖给缺乏粮食的百姓,他又在辖区内十二个县普遍设立新仓,使之遍及乡落,以救饥民之急,此外又专门设立了慈幼仓,储备粮食,专门用来赈济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儿童.以上措施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对那些处于饥寒交迫的穷苦人民还是起到了点解救作用.在潭州期间,他的另一重要任务仍然是加强政治统治,镇压人民反抗,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实际的事情.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代表,真德秀所做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无疑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其根本目的仍在于巩固封建地主政权的统治,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真德秀在理宗时期再度历知泉州、福州,皆有政绩,后召为户部尚书,再改翰林学士、最后拜参知政事而卒,因其晚年曾在其家乡的莫西山读书和从事著述,故人称西山先生.其著作甚多,主要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四书集编》和《大学衍义》等.

  三、撰讲《大学衍义》 阐发理学思想

  真德秀的理学思想基本上是祖述朱熹,他对朱熹极为推崇,尊之为"百代宗师",并自谓对朱学"尝私涉而有所得".朱熹在儒学中能够占居那样崇高的地位,除了其自身对儒学巨大贡献之外,也与真德秀和魏了翁等人的宣扬分不开.作为朱熹之后学,真德秀的主要任务在于振兴和发扬理学,在学术贡献上重在阐发运用,但缺乏建树.全祖望说:"魏鹤山、真西山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而鹤山识力横绝,……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策》按语)尽管如此,真德秀的学术思想仍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积极鼓吹理学,关于理学方面的著述也很丰富,除《西山真文忠公文集》所收之外,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读书记》中.这部著作"以六经、《语》、《孟》

  之言为主",分甲记、乙记、丙记、丁记四个部份,"甲记曰性命道德之理,学问知行之要,凡二十有七卷;乙记曰人君为治之本,人臣辅治之法,凡一十有二卷;丙记日经邦立国之制,临政治人之方.……丁记曰语默出处之道,辞岁取舍之宜."(《后村先生大全集》)真德秀把这部书视为人君治国的理论依据,他十分自信地说:"如有用我,执此以往",又曰:"他日得达乙览,死无憾矣."(同上)《读书记·乙记》,上编是《大学衍义》,他在朝作缠经待读的时候,特将《大学行义》进呈理宗皇帝,并逐章逐句向理宗进行了讲解和发挥.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去指导最高统治者用理学思想治理国家.他在《大学行义自序》中说:

  臣始读《大学》之书,见其自格物致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后有伦.益尝抚卷三叹曰: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即又参观在昔帝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达之天下者,然后知此书之陈,实百圣传心之要典,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学失传,其书虽存,概以传记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道亦不以望其君.独唐韩愈、李翱尝举其说……盖自秦汉以后,尊信此书者惟愈及翱,而亦未知其为圣学之渊源,治道之根抵也,况其他乎?臣尝妄谓《大学》一书,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

  这里《大学行义》于皇帝,其大旨在于正君心、振纲纪,明治道,肃宫闱、抑权幸.在真德秀的诱导下,感动了理宗皇帝,此书深为理宗所称赞,说《行义》一书"备人君之轨范焉."《大学衍义》也为后世帝王所重视,元武宗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明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举《大学行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壁.(《明史·宋濂传)由此可见真德秀理学思想通过《大学行义》发表之后,其影响力之大.

  真德秀的理学思想虽然十分丰富,但他上继程朱,不越其轨,以下仅就其特色略加论述.

  (一)"德性天与"和"顺天应人"思想

  真德秀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其形体和秉性都是天地之所赋,但人之所以为人,其与禽兽之根本区别,在于他们不但在形体上有别于禽兽,更具有仁、义、礼、智的特性.他说:

  自吾一身以至于万事万物皆各各有道理,须要逐渐研究.且如此一身是从何来,须是知天地赋我以此形,与我以此性.形既与禽兽不同,性亦与禽兽绝异.何谓性?

  仁义礼智也.惟其有此者,所以才方名为人.我便当力行此五者,以不负天之所与.

  (《文集》卷26《问格物致知》)

  在这里,真德秀把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意识说或是上天所赋,与生具有的先验的德性.按照辨证唯物论观点,实际上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不过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为了证明仁义礼智这些伦理道德的合理性,真德秀才提出了"人性天赋"的观点,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在思想意识上规范士民,使其言行不逾封建礼教之规矩,同时也用之来约束最高统治者违背义理的行为,因此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他说:"仁义礼智之性,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之情,耳目界口、四肢百骸之为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为伦,何莫而非天也."(同上书卷24,《明道先生书堂记》)在真德秀看来,仁义礼智等德性和鼻口四肢百骸的作用,以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都是上天所规定并赋予人类的.总而言之,人类社会的轨范和秩序都是上天安排的,因此,人类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遵守和执行.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