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孔子的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的推崇上.孔子的伦理观是建立在他"仁义礼"统一的哲学思想之上的,在他看来,人是具有人性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的,故需要仁;社会分成阶级、阶层,各阶级、阶层应该是有等级的,故需要义;要充分地贯彻仁和义,社会应该是文明的社会,故需要礼.凡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满足社会的需要、符合现实的价值尺度的人格,就是合理的,就被他誉为君子,否则就是小人.仁、义、礼成了划分君子、小人的分水岭.他说:一君子去仁,乌乎成名?"(《里仁》)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君子既是仁者,又是义士,还是"说诗书、敦礼乐"的文质彬彬之士.君子有很多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雅的为人处世原则:"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同前)君子是人间美德的实践者,小人是世间卑污的集中表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卫灵公》)"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等等.这些刻画和论断,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和正义的火花,成为中国人民千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座右铭!
孔子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出生平民,长而执教,虽曾步入仕途,位至卿相,但与世卿们相比,他的政治生涯,真若流星闪现,转瞬即逝.孔子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一生,他苦学成才,见识卓越,为救世救民辗转奔波.他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的忘我精神,被当世贤者赞为替天行道之"木铎"(《八佾》).他高风亮节,知识渊博,道德人格,更是令人折服不已!他一生从教,弟子三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儒家学派.他修订六经,托古见意,成为后世研之不穷的圣经宝典.特别是他那宏大的思想体系,实际的人生哲理,更成了后儒演绎不尽、汲溉千古的精神源泉…….
颜回曰: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焉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子罕》)
这出自孔子心爱的弟子、被后人奉为"复圣"的颜回之口,也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共同感受.孔子的人格高如南山,孔子的智慧博大无边,凡是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的人,无不如沐春风,身心快畅,也无不被其感召而心说诚服!
(舒大刚 撰)
主要参考书
1.《史记·孔子世家》.
2.《论语》.
3.金景芳、吕绍刚、吕文郁《孔子新传》.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儒林亚圣 孟子
(前390—前305)
孟子,是先秦儒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长期以来,他被人们尊为"亚圣",奉为孔子思想的正宗嫡传.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现代的新儒家,无一不归宗于孟子.除孔子外,孟子可以说是历代大儒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人物了.
一、生平和时代
孟子名轲,[注]据说字子车,[注]是鲁国有名的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同叔
孙、季孙均出身于鲁国公室,是鲁桓公的庶子,史称"三桓".孟孙氏的嫡系称孟孙氏,其余支子就改称孟氏.先秦时期,姓、氏为二.如按先秦的标准严格区分姓和氏的话,孟子当为姬姓、孟氏.
孟子虽系周公旦的后代,祖上曾有过显赫的声势,但孔子在世时就已发现,由于"陪臣执国命","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到战国中期,历近一个半世纪,孟孙氏罕见史书提及,这种衰微之势就更加明显了.可能正是由这一原因,孟子的祖上就从鲁国迁到邹国,故司马迁和赵歧都说"孟子,邹人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题辞》).
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终年85岁.[注]他的父母,可信的记载很少.据《春秋演孔图》以及《阙里志》等说,其父名激,宇公宜;母姓仉(音掌).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无闻,对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亲.
因此,后代广为流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注]孟子幼年时甚得母教,这对他后来一生影响至大.
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孔子之嫡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后来人们以"思孟"并称,除了他们思想上的一致外,与这种师承也是有关的.
孟子学成之后,就开始"周游列国",以学于诸侯.他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其时约40多岁.他本想通过正在"一鸣惊人"的齐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但不受齐威王的重用,只是被任为客卿.他听说宋王偃将要推行"王政",就约在公元前323年之时离齐赴宋.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孟子只得"远行",回到他的家乡邹国.在邹国,邹穆公曾向他请教为政,屋庐子、曹交、然友或向他问礼,或向他问学.而滕文公断然实行"三年之葬",就是听从了孟子的指教.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