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39)

阅读记录

  这次斥逐阮大铖的行动,是宗羲首次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充分显示了宗羲及复社志士们"但知为国除奸,不惜以身贾祸"的浩然正气,使南京的阉党残余噤若寒蝉,对朝野及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替自己种下了祸根.这一年为崇祯十一年(1638),宗羲29岁.

  崇祯十五年(1642),黄宗羲来到北京,参加北闱乡试,一同下场的,还有好友周延柞.这是宗羲一生当中最后一次游京师.本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镇总兵祖大寿先后降清,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又纵横中原腹地、大江南北;大明帝国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这是谁都不会怀疑的了.

  三场试毕,宗羲依旧名落孙山,将束装南返.已在上年重新入阁的大学士周延儒意欲推荐宗羲为中书舍人.然而,一个从七品的内阁小书记对大局何有裨益?况且夫子早就说过"邦无道,谷,耻也"这样的话,保持自己的超然地位、置身于朝廷之外,倒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以尽忠忱,此外,举主是周延儒,这大约也是宗羲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宗羲力辞不就.

  冬月初十,宗羲回到余姚家中.

  第三年便是甲申(1644).三月十七,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十九日城破,随着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传国276年、历16帝的明朝就此画上句号;四月甘九,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大败李自成;五月初二,清睿亲王多尔衮入北京.

  自此以后,整个形势急转直下.激昂然而安宁的生活氛围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刀光剑气、血雨腥风.

  三、落戈奔走 志图恢复

  京师失陷的消息传来,黄宗羲立即随刘宗周赴杭州,在海会寺与章正宸(字羽侯)、朱大典(字未孩)、熊汝霖(字雨殷)等日夜筹画"召募义旅".五月初四,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字完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人,1601—1645)与凤阳总督马士英(字瑶草,贵州贵阳人,阮大铖死党,约1591—1646)领衔,拥立逃难至南京的福王朱由崧(崇祯从兄,1607—1646,史称弘光帝)为监国;五月十五,由崧即帝位,召刘宗周为左都御史,章正宸等亦恢复原官,宗羲便随老师来到南京.

  这时,阮大铖已复起,为兵部右侍郎.当初阮避居南京,即与削职流寓金陵的马士英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崇祯十四年(1641)周延儒内召将入阁,途经扬州,阮大铖以重金行贿,求周帮忙,周延儒说:"吾此行谬为东林所推,子名在逆案,可乎?"阮沉吟良久,说:"瑶草何如?"马士英乃得为凤阳总督、不久又升兵部左侍郎.所以,马士英一朝掌权,便拉阮大铖上台;而阮大铖一上台,便对复社人士进行报复.他故技重施,将列名于《目都防乱公揭》之140位复社成员的姓名编成"蝗蝻录",诬蔑东林、复社人士为蝗虫,意欲一网打尽.结果陈贞慧被捕、周镳入狱后被害死,署名揭首的顾果和黄宗羲则因掌管刑部的邹虎臣与顾家有姻亲关系而侥幸逃脱.刘宗周因为是宗羲的老师,也被阉党纠弹;此前宗周曾几次谏劝弘光帝,说"不去阮大铖,江左不得安宁",但弘光帝置若罔闻.于是,刘宗周亦辞官归里.

  清顺治二年(1645),史可法在扬州殉国,清兵渡江,相继攻下南京、苏州及杭州;马士英、阮大铖临阵脱逃,钱谦益投降,弘光帝则做了俘虏.刘宗周在绍兴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决意自尽明志.黄宗羲得知宗周绝食,立即徒步200余里,赶去见老师最后一面.当时宗周水米不进已有20来天,看到宗羲时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能微微点头;宗羲强忍眼泪,与老师诀别.

  这一时期,江南烽烟遍地,各处士民纷纷揭竿而起,组成抗清义军.闰六月,举人张煌言(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1620一1664)在台州(今浙江临海)拥立鲁王朱以海(朱元璋第十子朱檀之后,1609—1662)为监国,前支科给事中熊汝霖和前九江道企事孙嘉绩(字硕肤)也在余姚举起义旗;宗羲马上积极响应,与宗炎、宗会"纠合黄竹浦子弟数百人"驻军江上,被人们称为"世忠营"……在这几支势力的拥戴下,监国移驻绍兴.不久,马士英、阮大铖等率其残部,也来依附监国.

  第二年二月,监国授予黄宗羲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宗羲推辞再三,请求仿照"李泌客从"[注]的前例,以平民身分为国家效力;然而监国不同意,还给宗羲加上一个监察御史的职衔.面对采取包围战略的清军,宗羲曾多次建议应主动出击,他写信给将领王之仁,希望之仁"沉舟决战,由赭山(在浙江萧山县,为江海门户)直趋浙西",才有可能取得战场上的主动权;或者以小股兵力进逼崇明县(今属上海市),亦足以打乱敌人部署,减轻绍兴一线所承受的压力.王之仁深以为然,于是上流鲁王说:"……臣为今日计,惟有前死一尺,愿以所隶沉船一战"(《明季南略·王之仁请战》),可惜鲁王拒而不纳.

  前景是极为黯淡的——稍早于鲁王以海监国绍兴,皇室的另一成员唐王聿键(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松之后,是以海的叔辈,1602—1646)在福州被总兵郑芝龙(字飞皇,福建南安人,郑成功之父,1604—1661)等人拥立为帝,年号隆武.大敌当前,危若累卵,即使齐心协力,至多也不过苟延残喘于一时,而朱家这些不肖子孙竟囗囗于争"正统",加之马阮等小人挑拨其间,以至闽浙叔侄之间势同水火,甚至不惜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文武臣属之中,虽不乏宗羲、之仁等忠勇之士,更多的人却贪生怕死、心存观望,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如方国安辈,他们"未建寸功辄封侯伯……平日骄横,卑视朝廷,一闻敌至,莫不逃降"(同上),在这种局面之下,无论宗羲等一班孽子孤臣如何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其必然的结果都将注定是枉费心力.应当说,宗羲对这一点早就看得相当清楚,40年后,他在为孙嘉绩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血路心城,岂论修短?……从未亡社,虽加一日,亦关国脉",就算国脉只能延长一天,他也认为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宗羲和他的同志们不愧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殉道者,对他们所作的一切,如果用"成败利钝"之类的字眼加以简单评估,则未免过于冷漠.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