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王夫之的《永历实录》,可以说是永历王朝的"当代史";《莲峰志》
则是一部地方史,都有其不可多得的价值.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也颇多建树.夫之自16岁时开始学习"韵学韵语,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万首"(《年谱》),一生从奔走国事到隐居著述,其间所感所怀发而为诗、词、文赋,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尤其诗歌,大都出自肺腑胸臆,继承骚、雅传统,饱含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精神,在清初的诗坛上有重要的地位.
因之,夫之的诗歌理论是建立在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深刻的鉴赏体验的坚实基础上的.
他认为,诗歌应以抒发和表现情感为其特有的内容,一长吉永叹,以写缠绵徘恻之情"(《姜斋诗话》卷2);而且"诗不可伪",应是"曲写心灵"、发自真情,反对"硬架而无情"(《唐诗评选》卷4)的"昧心之作".对诗歌创作中的情与景,夫之认为两者是相互融合、彼此包容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明诗评选》卷5).夫之还特别强调诗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施展自己的才情,显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创作风貌;如果附宗派、随流俗,就会失却"本色",陷入雷同化的泥淖.他的这些见解以及对诗歌抒情特征和艺术规律的精辟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功不可没.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学者,王夫之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有的甚至是严重的缺陷,他毕竟不可能彻底干净地扔掉传统的枷锁,他"只是个儒教异端,而不是彻底的叛逆者"(任继愈语),我们不能、也不必苛求于古人.而且,暇不掩瑜,船山先生留给后人的仍然是"一座宝贵的矿藏"(嵇文甫语),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发掘和批判继承.
(常金仓 邱进之 撰)
主要参考书
1.《船山公年谱》,王之春辑,清光绪鄂藩使署刻本2.《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本
3.《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本
4.《清儒学案新编》(第一卷),杨向奎,齐鲁书社5.《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叔世硕儒 戴震
(1723—1777)
戴震是清代中叶最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注]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注]戴震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基础上,主张治学须"志存闻道"、"求之《六经》",回归儒学原旨,重建儒家"人学",在中国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篇:几番科场坎坷 一代朴学大师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生于清雍正元年,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休宁这个地方向来人文荟萃,商贾云集.戴震的祖上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父亲是一个商人,走南闯北,很见过一些世面.
文献记载戴震大器晚成,10岁时才开始说话.为他作《年谱》的戴门弟子段玉裁解释说"盖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在这一年,他去拜师读书,无非是《四书》、《五经》之类.他的记忆力非常出众,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境界,每天能记诵数千言甚至更多些.[注]这表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戴震自幼养成了独立思考、盘根问底的学习方法.当时学子都要读《四书》、《五经》.《大学》是《四书》之一,宋代理学家极力表彰,朱熹并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传两个部分,并移易旧文.从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至"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朱注云:"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对于朱烹区分经传,虽然有人提出过怀疑,但五百多年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也就相信了朱熹的说法.可是戴震是不相信的.有一天塾师讲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戴震问:"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塾师回答说:"此朱文公所说."又问:"朱文公何时人?"回答说:"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塾师无法解答,只得夸戴震说"此非常儿也."的确,戴震小小年纪就敢于怀疑,不盲从,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这对他后来倡导朴学、批判权威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戴震读书,有一种"每一字必求其义"的习惯.塾师授课,讲以下引文凡见于《年谱》者不再注出处,凡见《戴震集》者仅注篇名.解前人的传注训诂,戴震往往不明其义.他不喜欢人云亦云,何况前人传注中往往谬误百出.因此,他要探本溯源,花了三年功夫穷究近代字书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握了其中的精髓.
在此基础上,他"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传、注、笺之存于今者参伍考究,一字之义,必本六书,贯群经以为定诂,由是尽通."这样,为以后学术、思想更上一层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通训诂"成为戴震及其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治学方法.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