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又名《尚书》.是古代档案资料选编,《汉书·艺文志》:"《书》者,古 之号令."即指此.相传古者《书》三千余篇,孔子删焉,上断自尧,下迄于秦, 几百篇.又作《书序》揭示作者之意,排安先后次序,这就是《尚书》.《书》有 六体:典、漠、训、诰、誓、命,皆远古帝王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使用的文献名称. 汉以来盛行"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 秋》"的说法,实为谬说,《尧典》、《禹贡》、《洪范》等即是记事之篇,实无 "记言"之科.《书经》选自历代档案文献,记言记事俱有,故孔子、庄子都说 "《书》以道事",并无《书》以记言之说.儒家以为《书》记先王前言往行,可 以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获得仁行义方的启示.《尚书大传》说:六篇誓辞可以 观义,五篇诸文可以观仁,《甫(吕)刑》可以观刑,《洪范》可以观法,《禹贡》 可以观九州之事,《皋陶漠》可以观政治之术,《尧典》可以观尧舜美德.儒家主 张从寻常处看到不寻常,从一般中看到不一般.以今天的眼光看,《尚书》的文章, 自《盘庚》以下多出实录,以前则多是故老相传的口碑资料.佚《家语》载:漆雕 开"习《尚书》,不乐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索隐》引),知孔子在世 时《书》学已有专门人才.至秦焚书,儒者藏书壁中.汉兴,济南伏生发取其书, 亡数十篇,得29篇,以汉隶写录,是为"今文《尚书》".汉代立于学官的欧阳、 大小夏侯之学皆是今文.景武之际,又得孔子壁中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孔安 国以今文校之,多得16篇,是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藏之秘府,后来 民间稍有传授,但终不甚显、至东晋时期,梅颐献58篇本的《古文尚书》,并有传 注,说是孔安国所作.风行于南北朝,唐修《正义》,亦用该《书》.后来,南宋 吴(木或)、朱熹对后出古文《尚书》以文字浅显提出怀疑;明人梅囗作了进一步论 证,至清阎着璩、惠栋而成定说.
《十三经注疏》本,即沿用梅颐所献《古文尚书》,其中包括与今文29篇相同 的33篇:即《尧典》、《舜典》(今文合于《尧典》)、《皋陶谟》、《益稷》 (今文合于《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上、中、 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 《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诸》、《多士》、 《无逸》、《君爽》、《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今文合于 《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今文所无25篇:即《大禹漠》、《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诘》、 《汤诰》、《伊训》、《大甲》(上、中、下)、《咸有一德》、《说命》(上、 中、下)、《泰誓》(上、中、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 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囗命》.
宋、明、清代学者一般认为,梅氏所献多出的25篇,是梅氏伪造(也有人说是 王肃伪造),58篇传注亦是梅氏所撰.不过清人还承认,伪《书》文字多系缀拾古 书所引佚《书》的零篇断简而成,还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只要知其来源,校以原文, 仍可引据.清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和孙星衍《尚书今 古文注疏》发覆伪《古文尚书》根抵甚详,是清代辩伪的代表作.不过,孔颖达 《尚书正义·尧典篇》引十八家《晋书》,列举了古文《尚书》自西晋郑冲、苏愉、 梁柳、臧曹,到梅赜(即梅颐)的传授世次,还指出皇甫谧从"姑子外弟梁柳边 (处)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前儒错误 地否定了古文《尚书》这一传授记载,已经陈梦家、蒋善国、李学勤等先生考定证 实.根据《帝王世纪》辑本,皇甫谧当时已引及《五子(之)歌》、《伊训》、 《汤诰》、《仲扈之诰》、《君牙》、《伯囗》(即《囗命》).还征引孔安国传 两处.此外,仲长统还引述过《周官》,应劭引《泰誓》,徐干引《蔡仲之命》, 郑玄引《伊训》、《周官》,郭噗亦引孔传等等.前贤已多有指出.可见58篇古文 《尚书》,在梅颐之前(甚至早在东汉中后期)即已流行,广为学人征引,师传有 自.还有学者研究指出,清儒指责是伪书的古文《尚书》孔传,与王肃《书》学不 合,古文《尚书》及孔传也不可能是王肃所撰.因此,尽管古文《尚书》问题已历 经宋明清以及近代学人研究,定为伪书,但是面对这样多难已解释的现象,仍有学 者主张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甚至是一个需要 重新思考的问题.
礼 礼是政治伦理、行为规范的总称.从历史的角度看,礼起于俗.二者的区别 在于:俗本于自然,礼出于制作;俗是礼建立的基础,礼是经典化了的俗.儒家对 礼的起源补充了许多哲学的论证,一则以为"礼本于太一"(《礼记·礼运》). 在阴阳未剖,天地未形之时,礼的根据即已具备.天地既分,礼就形成了,如自然 界的天尊地卑,动物界的长幼之序,即是礼的最初形式.一则曰:礼本于性情.此 说以荀子为代表,认为人生性恶,性恶必有争,有争必生乱,故圣人制礼,节之以 度,文之以礼,以绝乱源.儒家还说,早期的礼十分繁杂,有"经礼三百,曲礼三 千",这当是包括礼与俗而言.今流传下来的所谓"礼"有三种,即《仪礼》、 《周礼》、《礼记》.《仪礼》又称"士礼",是关于士人婚丧嫁娶、祭祀社交的 礼仪规定.《礼记》则是关于《仪礼》意义的文字说明.《周礼》原名"周官", 是先秦所传周人设官分职的记录,西汉末年刘歆表彰之,视为周公治国平天下的大 经大法,题称"《周礼》".礼经三书,各有专主,《仪礼》主仪节,《周礼》主 制度,《礼记》主义理,相需而行,是有关先秦时期政治、伦理、社会制度礼仪的 具体规定和理论阐述.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