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又说:
《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然否之理.
这是辨明世俗的疑惑,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
《论衡》是王充的经意之作,其书虽然初成于永平建初时期,事隔20作后,他重修《论衡》,仍然十分用心.谢承《后汉书》说他"于宅内门户炉柱各置笔砚简牍,见事而作,著《论衡》85篇."(《艺文类聚》卷58引)范晔《后汉书》亦说充"以借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壁墙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可见他晚年闭门深思,断绝社交往来,在家里四到八处都放有笔墨简编,灵感所到,即行著录.通过这样深思熟虑,潜心著述,才写成了《论衡》的最后定本.其思深,其功勤,于此可见一斑.
第四类是颐情养性之作,有《养性》之书.《自纪篇》:
年届70,时可悬舆……历数冉冉,庚辛域际,虽惧终祖,愚犹沛沛(心潮激荡),乃作《养性》之书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节)酒.
王充在庚辛之际,年届70,则此"庚",指和帝永元二年庚寅,为公元90年;"辛",即永无三年辛卯,为公元91年.其时王充65岁."发白齿落","贫无供养",又加用思太专,伤耗精气,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弃气竭于思虑",正是指此而言.故充"养气自守","爱精自保",时辅以"服药引导",希望"性命可延".并著《养性》之书来总结经验.王充在谈到《养性》之书的具体内容时,还说到:"上自黄(帝)唐(尧),下臻秦汉而来,折衷以圣道,析理于通才,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可见书中还广征博引古今养生成就,用圣人之言折衷去取,概括了古今幼老生死问题.
言之有据,议论平实,就像天平一般平正,明镜一样清沏.《养性》书今已不传.
虞翻《会稽典录》曰:"王充年渐70,乃作《养生》之书,凡16篇."(《太平御览》卷720).《文心雕龙·养气篇》曰:"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已(既有经验)而作,岂虚语哉!"《养性》书名,虞翻作《养生》,刘勰作"养气",朱谦之说是《养性》之误;蒋祖怡《王充卷》又说刘勰所称《养气篇》为《养性书》
16篇之一(页115,196).其实"生""性"相通,《养生》即《养性》;王充以气为生命之源:"用气为性","以气为寿"(《无形篇》),养生(或养性)必先养气,刘勰乃依其要旨而称名,并非有误.至于说《养气》为《养性》之一,可备一说,惜无确据.臧琳《经义杂记》卷16又说:《自纪篇》中"闭目塞聪,爱精自保,适辅眼药引导,疑是16篇之目."显系牵强附会,但如果说是《养性》之书的内容提要,则是可以考虑的.
第五类是杂著,见于记载的有《大儒论》、《果赋》等.《大儒论》作于明帝水平二年,已佚,见于李贤《后汉书注》所引袁山松《后汉书》,引文"大"字作"六".《果赋》,已佚,见于《太平御览》卷168引.
王充的著作流传于今的只有《论衡》85篇,其中《招致》一篇有目无书,实存84篇.其余《讥俗》(含《节义》)之书,《政务》之书,《备乏》、《禁酒》之篇,《养性》(含养气)之书,《大儒论》等,归宿如何,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以为保存于今本《论衡》之中.南京大学《国学丛刊》二卷三期(1923年)张右源撰文,认为:"今本《论衡》是把原来的《讥俗》之书,《论衡》之书,《养性》
之书混杂起来了."朱谦之亦同此说,还在今本《论衡》中分析出哪是《讥俗》,哪是《节义》,哪是《政务》,哪是初本《论衡》,哪是《养性》……;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亦认为王充的著作虽有遗篇,但以上诸书历经王充本人整理,都基本保存在今本《论衡》之中,只是具体篇章无法分析了(《前言》).与此相反,张宗祥《论衡校订附记》认为:"请书皆不传,所传者独《论衡》之书八十五篇耳."蒋祖恰也人为"王充《养性》、《政务》、《讥俗》三书,至今均已亡佚,虽则它们的基本观点在今本《论衡》中可以探知,但今本《论衡》实未包括上述三种著作."
我们认为,同一作者,不同著作的内容互相渗透,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往往可从现存著作中窥知其佚书的内容.但是,我们却不能就此得出佚书的篇章就已包括在今存著作之中的结论.王充的著作也有这种情况.固然今本《论衡》保留了一些《讥俗》、《政务》、《养性》、《大儒论》等书的某些内容,但我们不能说今本《论衡》就包括了诸书的全部篇目,更没有充足理由说是诸书的改编.首先,《论衡》与《讥俗》、《政务》、《养性》等书是各自独立的专书,王充在不少章节常常将《论衡》与诸书对举:
《自纪篇》曰:
充既疾俗情,作《讥俗》之书;又闵人君之政……故作《政务》之书;又伤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以此见《讥俗》、《政务》、《论衡》相次而作,本为三书.又《对作篇》曰:
其《政务》言治民之道;《论衡》诸篇,实俗间之凡人所见,与彼无以异也.
《政务》与《论衡》对举,内容也各自不同.又《自纪篇》:
《讥俗》之书,欲悟俗人,故形露其旨,为分别之文,《论衡》之书,何为复然?
《讥俗》与《论衡》对举,并通过问难者的口,两相比较其风格.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