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的学生们十分景仰这位老师,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们像孔门弟子为纪念孔子而编辑《论语》一样,也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共有8篇.
总括郑玄的一生,是为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而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学术与教育的一生,他身上集中了正派知识分子不慕权势、死守善道、忧民敬业等众多传统美德.
下篇 郑玄的学术成就
一、承先启后的伟大经学家
我国两汉时期,经学最为昌盛.西汉时今文经学盛行,当时立于学官的五经十四博士,全是今文经学.西汉末年古文经学逐渐兴起,东汉则是古文经学兴起、抗争,直至超过今文经学的时期.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会为一,而形成郑学.郑学盛行,是经学史上承先启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郑玄以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后汉书·郑玄传》说:
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凡百余万言.
事实上,郑玄遍注群经,远远不止这些,这里仅列举了主要部分.据清儒郑珍考证统计,郑玄的著述共约有60种之多.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说,他致力于经学,是为了"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即是说,他的目的在于阐述儒家思想,使之发扬光大.历史地看,郑玄注经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他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后汉书》本传总结郑玄的经学成就说:"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说,删裁繁芜,刊改漏失,择善而从,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郑玄最大的功绩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礼记》49篇的选辑本得以独立成书,也始自郑玄."三礼"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渊薮,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但其中很多记载我们是很难直接由原文中弄清楚的,所以郑注是不可或缺的.郑注在帮助我们弄明白"三礼"的内容方面,以及在订正经文的错谬方面,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且郑玄在解释经文时,又补充了许多经文之外的材料,大大丰富了文献的内容.这些材料在当时肯定是有文献或师说可据的,而今已大多亡佚,有赖郑注而得保存其若干,这也是郑注的一件大功劳.又由于郑玄作注博综古今,广洽精详,兼采异说,若能详加条分缕析,弄清其源流,对于后人研究汉代的学术史,亦将大有裨益.郑玄对礼义的阐发,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很有价值的遗产.另外如研究古代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等,都离不开郑注.尤其是今天考释地下发掘的先秦以至地下的文物,郑玄的《三礼注》更是必须依靠的重要文献.总的看,郑玄遍注群经,而对"三礼"用力最深,取得的成就也最高.其《三礼注》遂为后世治礼学者所宗,孔颖达甚至说"礼是郑学",这无异说礼是郑学的精髓和主干.自古以来研究郑宫礼学的著作浩如烟海,并分为"中郑"、"驳郑"两派,这正说明郑玄礼学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有《述古诗》称赞郑玄说:"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顾氏是从不轻易赞颂古人的,但却对郑玄称扬备至,由此也可见郑玄礼学成就之大、影响之深.
现存的《毛诗笺》也是郑注中的力作.笺与注释不同,笺是宗一家之说而又有所引申发明.郑笺以《毛诗故训传》为主,《毛诗》讲的简略之处,便加以补充,有不同的见解,则另加标明,即"若有不同,便下己意"(郑玄语),实际上也是融会今古经,兼采三家诗说.《诗经》在史学上与文学上都属极重要的一部经典,但由于时代久远,其中许多内容我们今天已经不易理解了.若要真正读懂它,非借助前人的注释不可,而郑笺正是最好的古注本,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郑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简括地说,一是对《诗》义的理解较为深刻和符合原意;二是花大力气点明诗的象征特性,突现诗的文学意味;三是在文字、音韵、训诂、博物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汉人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但前三家诗相继亡佚,《毛诗》在魏晋以后盛行,郑玄作笺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郑玄所注群经,经过长时期的流传,现在保存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存四部,那就是《毛诗笺》
与《三礼注》.在《十三经注疏》中,也以这四部注最为渊博详明,明显优于其他各家.宋人刘克庄有《杂咏一百首·郑司农》称赞《毛诗笺》说:"新笺传后学,古诗在先儒.不拟狂年少,灯前骂老奴."宋人尊郑玄者不多,但《毛诗笺》的成就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郑玄注《易》,用的是费氏古文,他把象、象与经文合在一起,并在其前面加上"象曰"、"彖曰"字样,以与经文相区分.郑氏易学兼采义理、象数之说.在象数学方面,除用互卦、消息等方法外,还力主五行生成说与交辰说.在义理方面,多采三礼的观点,据礼以证易道广大,凡涉及嫁娶、祭把、朝聘等项,所注皆与礼经所说相合,这一特点与后来易学义理派的治易特点相通.郑玄所注古文费氏《易》
流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后世王弼、韩康伯注《易》都用郑玄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即采用王、韩注本,通行至今.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