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82)

阅读记录

  一、52书库 自幼熏陶

  王肃,字子雍.东海郯(音tan.今山东郯城)人.父王朗,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他"高才博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学识渊博而富才气,为人正直爽朗.曾因"通经"而拜为"郎中".又因品德优良举为"孝廉"、"茂才",从此官运亨通,一直做到权力很大的御史大夫.因为他功劳卓著,还封为安陵亭侯、兰陵侯.他把满腹经纶运用到治国安邦的大业上,写了不少"奏议论记",为国家的治理出谋划策.并对《易》、《春秋》、《孝经》、《周官》等经典作传,以此表达他的思想和见解.

  王朗渊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积极入世的态度,都对王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元195年(汉献帝兴平二年),正是军阀混战剧烈的时期,一代经师王肃在会稽降临到人世.上天似乎有意让王肃一出生就在灾难中受到磨炼.他还在襁褓之中,做会稽太守的王朗就遭到孙策的进攻,兵败逃到东冶,孙策乘胜追击,王朗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孙策把他们安置在曲阿.不久,曹操征召王朗.不甘寂寞的王朗,展转流离,过了数年终于到了中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到了此时,王肃一家才开始过着较安定的生活.

  聪颖好学的王肃,在其父王朗的训导下,已读遍家中的典籍.王朗师从杨赐,杨氏世传今文经学,所以,王肃实际已掌握今文经学的精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了深厚的功底.他很崇拜古文经学家贾逢、马融,于是又深入钻研他们的学说,汲取了古文经学的营养.到了18岁,他并未满足今古文两派学说的知识,又向当时有名的学者宋忠学习《太玄》.以儒家经典为根本的王肃,一涉足到《太玄》这种儒、道、阴阳兼采的书籍,犹如从狭谷走到了广阔的平原,顿时豁然开朗,思想也活跃起来了.他不仅认真听取老师宋忠的教诲,研读原书,而且以他深厚的经学基础,智慧过人的见识,对书中的问题重新作了解释.这段时期的学习,对他以后一生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已明白,学术要有自己的见解,就不能拘泥于旧说,又要勇于创新,才能发挥自己的新思想.因此,他借鉴《太玄》儒家兼采的做法,兼采今古文经学两派的学说,为己所用.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阐释儒家的理论,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点的学术和治国思想.

  公元220年,学术上已小有名气的王肃,已经25岁了.这一年,他的父亲王朗升任御史大夫.因为他的出身,加上他的学识与能干,被任用为散骑黄门侍郎,进入了高层统治集团,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二、遍注众经 自成一家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后,儒家学说统治了整个政治思想领域.虽然也有今古文等流派之争,那也是统治学术界的儒家学派的内部之争.到了东汉末年,郑玄的学说占了统治地位.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三国的格局,促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如何治理好国家,成为每一个有头脑的人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担任了散骑侍郎职务的王肃,也深知儒家学说的影响力,要治理国家,就要借助儒学经典的力量.所以,他面对日见衰微的经学,力排众说,采纳各派合理的部分,先后为《尚书》、《诗经》、《论语》、《三礼》、《左传》等经典作注,又整理其父王朗所作的《易传》.他的注经,不取一家,又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过去有人说他乱了"家法",其实这正是王肃能够兼容并包,博采众说之长的优点.不久,司马氏集团当政.因为王肃的女儿在太和五年(231年)嫁给了晋文帝司马昭,借这势力,王肃所注众经,都被列为学官,至此,也就确立了王学的官方学术地位.朝廷势力的支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王肃的学说已经系统化,它涉及到政治思想很多方面,而且适应了新的形势需要,所以,王肃的学说在学术界本身已确立了他的重要地位.

  朝廷因为"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取,不由典漠,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三国志·魏志·明市纪》)统治者也迫切需要培养人才,统一思想.已具重要地位,而且有一定影响的王学立于学官也就势所必然了.

  魏甘露元年(256年),曹魏大权早已落入司马氏之手,徒有天子之名的高贵乡公曹髦,还想挽回颓势.四月雨辰,他到太学向诸生询问经义,其中问到《书·尧典》中"稽古"一词的解释.曹髦本来是主张郑学的,认为尧是效法天的.结果博士庾峻用王肃的观点来回答,认为应该是"尧顺考古道而行之",即尧效法的是前世治国之道.曹髦又引孔子"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来反驳,认为尧的美德在于效法天意.庚峻则以"奉遵师说"为由把曹髦挡回去了(事见《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这不仅说明王学在学术界的影响,而且对经典的解释也可看出思想政治的差异,皇帝固然强调"天意",要大家顺天意,拥护他这个皇帝,而儒生中接受了王肃的思想,强调的是"古道",要效法前世治国之道、一重天,一重人,已见明显差别.

  三、伪造圣言 以抒己志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集录和伪造先秦孔子言论为《孔子家语》,又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但也可从他的选择之中看出他的用心.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也有许多他自己的话.如他在《孔家语·始诛》引用《荀子·宥坐》中的话说"上失其道,而杀其下,理也."原文本作"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略改几字,足见其用心.又如《贤君》中引用《说苑·政理》:"善为刑罚,则圣人自来."他改为"崇道贵德,则圣人自来."这就把自己崇道贵德的思想塞进去了.过去人们对他这个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一个高明的学者何必作伪呢?其实,仔细考察他伪造的书,就可以看出他的苦心: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