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书话_周作人【完结】(346)

阅读记录

  味道的东西。还有先生再来一讲,他本来是除了来加上一种最下等意味的功利的说明以外

  没有别的本领的,所以这种修身功课不但没有把我教好了一点儿,反会引起正相反对的结

  果来。那时不过十一二岁的小孩,知识反正是有限的,可是就只照着自己一个人的经验看

  来,这种事情无论如何是不能就此相信的。我就想修身书是骗人的东西。因此在这不守规

  矩要扣操行分数的可怕的时间里,总是手托着腮,或是看野眼,打呵欠,哼唱歌,努力做

  出种种不守规矩的举动,聊以发泄难以抑制的反感。

  我进了学校以后,听过孝顺这句话,总有一百万遍以上吧。但是他们的孝道的根基

  毕竟是安放在这一点上,即是这样的受生也这样的生存着都是无上的幸福,该得感谢。这

  在我那样既已早感到生活苦的味道的小孩能有什么权威呢?我总想设法好好的问清楚这

  个理由,有一回便对于大家都当作毒疮似的怕敢去碰只是囫囵吞下的孝顺问题发了这样的

  质问:

  “先生,人为什么非孝顺不可呢?”

  先生圆睁了眼睛道:

  “肚子饿的时候有饭吃,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有药喝,都是父母的恩惠。”我说道:

  “可是我并不怎样想要生活着。”

  先生更显出不高兴的样子,说道:

  “这因为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我说道:

  “可是我在不知道这些的时候还更孝顺呢。”

  先生发了怒,说道:“懂得孝顺的人举手!”

  那些小子们仿佛觉得这是我们的时候了,一齐举起手来。对于这种不讲理的卑怯的

  行为虽然抱着满腔的愤懑,可是终于有点自愧,红着脸不能举起手来的我,他们都憎恶的

  看着。我觉得很气,但也没有话可说,只好沉默。以后先生常用了这有效的手段锁住了人

  家质问的嘴,在我则为避免这种屈辱起见,凡是有修身的那一天总是告假不上学校去了。

  十年前有日本的美术家告诉我,他在学校多少年养成的思想后来也用了

  差不多年数才能改正过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一句话。《银茶匙》的主人公所

  说亦正是如此,不过更具体的举出忠孝两大问题来,所以更有意义了。

  (廿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附记〕近日从岩波书店得到中氏的几本小说集,其中有一册原刊

  本的《银茶匙》,还是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的第一板,可见好

  书不一定有好销路也。

  (廿六年二月二十日再记)

  □1937年

  1月刊《青年界》11卷

  1号,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烛谈》

  银茶匙引言

  〔编者按:本文首先引《银茶匙》一文从开头至⊙为止,兹不重录。〕

  我得了这部《银茶匙》,与文泉子的《如梦记》同样的喜欢,希望把它

  翻译出来,虽然也知道看惯了油腻的所谓小说的人未必赞赏,不过是想尽我

  野人献芹的微意而已。《如梦记》总算译成了,这部《银茶匙》分量稍多,

  便有点怕懒不敢动手,想劝诱别人来做,也不能成功,随后丰一愿意试试看,

  便由他拿去译述。译稿完成之后,想查阅一遍,再设法发表,可是搁在寒斋

  的壁厨里已是两年,一直未曾校阅,这回因为把希腊神话暂时中止,想拿这

  书来补白,看了几节,先行发表,读者如能在这里看到一点近代日本儿童生

  活的情景,因而对于本国的儿童生活也感到兴趣,加以思量,总是有益的事,

  鄙人屡次三番将《银茶匙》拿出来介绍的本愿也可以算是达到了。写《银茶

  匙》的中氏我仍是佩服尊敬,但是中日事变以后仿佛见过他的好些诗,我不

  能不表示可惜。这些事固然可以不论,不过我既然介绍推重,这里不得不表

  明一个界限,我是佩服中氏所著的《银茶匙》一书,若是诗人的中氏,则非

  鄙人之所知矣。

  民国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知堂记于北京。

  □1945年

  1月刊《艺文杂志》1、2期合刊,署名知堂

  □未收入自编文集

  江都二色

  我颇喜欢玩具,但翻阅中国旧书,不免怅然,因为很难得看见这种纪载。

  《通俗编》卷三十一戏具条下引《潜夫论》云:

  或作泥车瓦狗诸戏弄之具,以巧诈小儿,皆无益也。

  我们可以知道汉朝小儿有泥车瓦狗等玩具,觉得有意思,但其正论殊令人读

  了不快。偶阅黄生著《字诂》,其“橅尘”一条中有云:

  东方朔与公孙弘书(见《北堂书钞》)何必橅尘而游,垂发齐年,偃伏以自数哉。

  橅与模同,今小儿以碎碗底,(方音督)为范,抟土成饼,即此戏也。

  又《义府》卷上《毁瓦画墁》一条中云:

  《孟子》,毁瓦画墁。如今人以瓦片画墙壁为戏,盖指画墁所用乃毁裂之瓦耳。

  不意在训诂考据书中说及儿童游戏之事,黄君可谓有风趣的人了。吾乡陶石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