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金城——拍板定案见胆识
如果讲胆识,朝鲜战场上的金城反击战最能反映郑维山的个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38度线,基本上是一条直线。然而在1952年的时候,这条线并不直。在金城它拐了一个弯,向北凸出了十多公里。正是在1953年夏季攻势中,郑维山将军率部队把这个弯拉直了。他策划和导演的一场3000多人大潜伏,创造了朝鲜战场上的一个奇迹。
话要从他当二十兵团的代司令员说起——
1952年7月,彭德怀点将郑维山到二十兵团接替回国养病的杨成武,出任代理司令员。这个黑瘦精悍的司令很快转遍了二十兵团的阵地。当时他就看到了金城这块突入我方阵地的“楔子”——它宽约20公里,纵深9公里,且居高临下,如果能见度好的话,他可以将二十兵团纵深十几公里的动作看得很清楚。
“这个楔子不拔,仗不好打。”郑维山对随行的参谋说。
但是,由于政治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个“楔子”在十多个月后才得以拔除。根据志愿军总部的命令,二十兵团用近一年的时间进行防御作战和战术反击。在1952年的秋季攻势中,郑维山指挥部队打得有声有色,两个月歼敌万余人,夺取阵地50多处。毛泽东称他们的打法为“零敲牛皮糖”,给予极高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战机出现了。
志愿军首长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开展1953年夏季攻势。此时,志司将主要攻击方向和任务交给二十兵团。并将新入朝的第十四、第二十一军调归二十兵团指挥,同时又从第九兵团方向抽调炮兵第七师第二十团、总炮兵预备队第二师第二十九团加到二十兵团作战,交给郑维山指挥。
于是,郑维山开始运筹帷幄——
要打好夏季攻势,就要首先攻占973、883.7高地等敌人前沿阵地的支撑点。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这几个高地地势高,地形复杂,实在是易守难攻。而防守这几个高地的联合国军有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他们的防线被称为“密苏里防线”——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老家密苏里命名的防线,且经营了三年多……
郑维山的目光停留在六十军阵地前那片开阔地,那里长满茂密的灌木和野草。春天他去视察时,曾对军里的负责同志说:“要保护好这一带植被,不允许敌人下山接近,发现就打。”六十军组织特等射手,专打敌人的零星人员,只要敌人一靠近就打。现在是用这片地的时候了。
他形成了一个颇为大胆的行动计划。
1953年5月的一天,郑维山召集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二十兵团的各军的领导,还有三兵团的司令员许世友,副政委杜义德以及李天佑、李成芳等人。二十兵团作战室大掩蔽部里坐满了人。
郑维山先分析了当前敌我态势,随后端出了他反复思考过的的方案。他说,我们以两个军(二十一、五十四)作两翼保障,两个军(六十、六十七)正面突击,一个军(六十八)作总预备队,攻取敌当面两个团的阵地,即883.7、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座首洞南山)。这三点分别位于金城以东、东南,是敌稳固金城地区防御的三个强点(另一点为轿岩)。打下这三点,等于砍掉敌三条牛腿,使敌金城地区防御失去平衡,有利于我向纵深发展,扩大战果,为第三阶段收复金城地区作准备。
“怎么打?敌我双方主阵地相距最多三公里,中间深谷相隔。步兵怎么集结?我看可以把部队提前隐蔽到敌前沿,第二天天黑后发起冲击,当晚完成攻击战斗,争取到四五个小时抢修工事,补充弹药,天亮后就可有效地反击敌人的反扑。至于我们潜伏多少人,我测算了一下,至少要三千人。”
郑维山环视了一下开会的人,说:“这不是异想天开,除了我军已作了长期充分的准备外,我看有四个有利条件:一,刚才说到的几个点,敌人认为他强我弱,不会料到我从这里下手,可以出其不意。二、883.7高地陡坡下有一开阔地,在敌人看来,似乎是我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但该地树丛茂密,地表植被完好,我可将部队提前潜伏在这里,战斗打响后,直接发起冲击,减少伤亡,节省体力,在进攻冲击的距离和时间上出其不意。三、六十军已有两条坑道挖在949.2、883.7高地的山腿上,可囤积弹药和二梯队。四、883.7高地和949.2高地与我阵地前沿之间有一片杂木林,可将炮兵临时发射阵地隐蔽于此。这不仅可增加我炮火射程和准确性,而且由于该区距敌前沿近,不易受到敌纵深炮火的压制,利于发挥我火力。”
郑维山讲完,补充一句:“现在请大家提意见,如果有更好的方案,也请提出来。”
此时,近50多人的大掩蔽部里鸦雀无声,出现长时间的冷场。
这在郑维山预料之中——要同时攻取敌两个团的阵地,这是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近两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大超出了志愿军总部规定的“攻击目标不超过一个营为原则,最好每个军一次攻歼一至两个排到一至两个连”的范围。其二,在无制空权、技术装备较差的情况下,大白天,三千人大潜伏,现代条件下的战争也无先例。其三,朝鲜战场是当时全世界都注目的战场,万一打不好,不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而且会影响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影响停战谈判的进程。
52书库推荐浏览: 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