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上海见到了我的弟弟,告诉我,他怎么样?”她迟疑了一会儿说。
她便是孙夫人。
差不多有十分钟我不知所措。我听到过许多关于她的传言,大多都是造谣,美国报纸曾发表过它们。据这些报道,孙夫人是中国的“圣女贞德”;她是一个中国“娘子军”的领导人;她这也是,那也是,什么都是,全靠要闻记者们在那里凭空想象。关于她真的在战斗中统帅着军队的说法流传甚广,以致在中国的一些外国人也相信这一点。在上海,这些可笑的传闻,因更多的流言蜚语而变得更加复杂。在这些传言中,她个人的人格和行为受到攻击——这是在租界通商口岸城市政治争执中最热衷的手段。尽管我早有精神准备不相信关于她的种种传言,但它们汇总一起,还是给我形成印象。因此,我肯定期盼着见到一个既定的形象。恰恰相反,我此刻面对的却是一个像小姑娘一样的人,漫溢着令人心醉的优雅,甚至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恐惧带来的发颤。我从没有像此刻这样感觉到自己是如此自负、粗俗、野蛮。
然而,孙夫人具有丰富特质,总是使她能努力克服自身的胆怯——不仅仅面对我,而是在生活一般方面。她具有天生的高贵,造就其威严的名望。同样的素质偶尔在欧洲的君王或王后身上也能看到,特别是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但他们能够如此,分明是漫长生活锤炼的结果。孙夫人的威严则有所不同。那是一种更为本质的天性;它源于内心而非外在地套在身上。她还具有纯粹的道德勇气,使之处乱不惊。她对孙中山名声的忠诚,对自己认为所拥有该名声的忠诚,足以支撑她不屈不挠地与种种指控抗争到底。这些品质——高贵、忠诚、道德勇气——赋予她的性格以一种源源不绝的力量,使她能够克服和改变体外表现出来的虚弱、胆怯等诸种印象,从而成为最能体现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在以后的叙述过程中,我将有必要表明,死亡吓不倒她;贫穷、流亡、自己家族的愤怒、全世界的诽谤,都无法让她向自己认为错的事物低头。她不只是在身体上让人相信专栏作者们所说的“中国的圣女贞德”,而是给人更为真切的感受,只不过你需要多用一段时间才能发现优雅、羞怯的外表下面其实潜伏着精神的力量。
……
这便是我第一次见到的孙夫人。接下来的几个月的事件中,共产党人被屠杀、劳工运动陷入血泊之中,她的愤怒到了极点。在人们眼中,她就像一座雕像。不靠体力,不靠知识的力量,而是以人格的真正力量、行为的纯洁性、绝对的忠诚,成为了英雄。在中国大革命失败之际,这位非凡的人赫然耸立:将军们、演讲家们,或者魂飞魄散,或者投降,或者逃逸,或者沉默,但没有被压垮、没有沉默的革命者,却是孙中山的娇弱的遗孀。“一个傻瓜”,在上海有些人时常这样说到她。
可是,这个世界上如果多几个这样的“傻瓜”,也就会少一些让人抱怨的痛苦。
这便是希恩眼中的宋庆龄,在他的笔下,宋庆龄的形象漫溢着浓郁诗意。说实话,在我阅读的经历中,还没有别的任何女性赢得过如此美丽的赞誉。
1927年第21节 宋庆龄:永远的美丽(3)
3
很长时间里,我们已习惯了用单一的标准和定义来概括一个人,甚至对宋庆龄这样的历史人物也采取同样的方式。但是,当将外国人所写的关于宋庆龄的不同篇章放在一起阅读时,便可以发现,他们用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笔,呈现出来的宋庆龄是一个在历史风云中有着复杂感受、有着矛盾心理的丰富性格。她忠诚孙中山的理想,包括联俄联共政策,始终站在反对蒋介石独裁政权的前列。但是她又并非简单反对或简单支持,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中,她的敏感个性和独立性格,也时常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宋庆龄对待托洛茨基的态度。
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与陈友仁、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领袖流亡苏联,他们原本对斯大林寄予热望,以为苏联会全力支持他们。但抵达莫斯科后的情形却不免让他们失望。虽然莫斯科车站上欢迎宋庆龄的场面十分隆重,但斯大林并没有因为发生了“四一二”事件而改变其支持蒋介石的政策,这样,流亡苏联的日子,对宋庆龄来说,并没有留下美好的记忆。相反,是无奈,是失望。
宋庆龄流亡苏联期间,苏共发生了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便是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分歧日益公开化,进而达到白热化程度,随着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的庆典结束,对托洛茨基派的清洗便开始了。曾派往中国的苏联特使越飞的自杀对宋庆龄无疑是个让人寒心的消息。越飞与托洛茨基和宋庆龄等流亡者关系都颇为密切。《孙中山夫人》一书中这样说:“从此,庆龄在政治上被孤立起来,只有随她从中国来的朋友同她在一起。邓演达由于在共产国际的一次会议上发言过于坦率,被迫逃离俄国。从斯大林那里得不到什么安慰。庆龄和陈友仁去会见他时,斯大林竟敦促他们回国去与蒋介石合作。至此庆龄惟一的乐趣是她与加里宁夫妇之间的友情,他们一同去莫斯科郊外的寓所滑雪自娱。”
在武汉政府时期曾担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秘书的美国女记者瑞娜,陪同宋庆龄一起流亡到苏联,她亲身感受到宋庆龄遇到的冷落。她给留在上海的丈夫频繁写信,这些信从另外一个侧面记录了流亡中宋庆龄的窘状。美国作家兰德在其描写美国记者在中国革命中的命运和磨难的专著《走进中国》中,对这段历史做了详尽描写。他写道: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