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有首很流行的《择婿歌》:“一表人才,二老归天,三转一响,四十平方,五十工资,六亲不认,七尺男儿,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听话。”今天看起来有点好笑,但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都是结婚必备的物什,少哪样都不行。如今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在当年可都是高档货。新娘子出嫁那天,一伙亲戚弄来辆平板车,浩浩荡荡地押了那几大件,为了显摆,还专门挑人多的地方走。土木结构盖新房,松木椽子柳木梁,石灰抹墙砖漫地,新人喜坐拖拉机,这就是那时结婚的景象,“三转一响”只是其中几样道具,却添得了满堂彩。
卖花姑娘
这部朝鲜电影以苏欧色彩的歌曲和东方色彩的故事,倾倒了时处文艺饥渴症的中国观众。它以朝鲜民族沉沦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为时代背景,以佃农的女儿花妮及其一家的悲惨遭遇为主线,精心刻画了丧国无权的民族在殖民地社会生不如死的悲惨状况。催人泪下的《卖花姑娘》曾经伴随一代人成长,即便是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也让那些经历过的和没经历过的两代人都为之动容。我们知道长白山的时候就知道了金刚山;知道《白毛女》的时候就知道了《卖花姑娘》。但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知道,当年曾在中国引起轰动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其原作者竟然就是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
走后门
七十年代初期,有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对文化科学知识的轻视和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人们迫切希望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这条无需考试的“捷径”,使自己或其子女走进大学校门,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这现象还催生了一个后来持续多年、手法多样、影响深远的新事物--“走后门”。其实,国家在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时,“走后门”已经初露端倪,1971年之后,“走后门”之风已经传播得沸沸扬扬。一些手中握有实权的人,堂而皇之、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以及亲朋好友、上级下属的子女送入大学,权再大一点的,则要把子女送入好大学、好专业……
孔老二
看一看那会儿的战斗檄文:
在讲坛上,孔老二总是满口“仁义道德”。一次,有人跑来问孔丘:“我有个老乡,为人正直,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去揭发,这算不算讲道德?”孔老二冲着他说:“我认为,老子偷羊儿子隐瞒,这才称得上为人正直!” 原来在孔老二心目中,互相包庇就是“仁义道德”……
1973年,毛泽东多次谈到“批孔”问题,并认为只有“批孔”,才能挖透林彪的思想根源。他批评郭沫若写的《十批判书》,并称赞柳宗元的《封建论》。同年5月,他还挥毫一幅:“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在这一年,江青一伙还向周恩来发动突然袭击,擅自召开批林批孔万人动员大会。在会上,江青颐指气使,点了郭沫若等人的名。
评《水浒》
毛泽东曾对《水浒》作了如下批示: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这场运动的初衷是反苏反帝而不是党内斗争,没想到后来被“四人帮”偷梁换柱,进行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大批判,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看来,文学在政治面前,能奏的多是理想的悲歌。
流行词汇(2)
“五七干校”
其缘自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对一个报告的批示,指出军队既要学军,还要学工、学农;工人也要学农、学军、学文化……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把机关干部和走资派送去劳动改造的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之后毛泽东又发了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于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因此,全国各地都相继开办了“五七干校”,数十万知识分子被送往农村的偏远穷困地区劳动锻炼、接受改造,“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其实,所谓革命化的“五七干校”只是投机分子迫害异己、惩治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是“变相劳改”的一个地方,大批文化人士在这里洒下血汗也受尽屈辱。直到1979年,有着十年历史的“五七干校”才告“结业”。
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陈景润做出来的一项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景润享受副部级待遇。徐迟在采访的基础上以很有感染力的文字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唤起许多中国人的科学意识,也使这一“猜想”成为当代中国最出名的一道数学题。从顶尖数学家到普通的数学爱好者,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成千上万中国人的梦想。
52书库推荐浏览: 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