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上夜风强劲,人都站不稳,而燃烧的纸却不散,圆圆地聚成一堆。第二天,我又上去看,却只留下一团黑迹,灰烬已随风而去了。烧的时候,冥冥中我母亲仿佛对我有所告诫:到我这岁数,做人要成熟一点了。当时我心中就决定:关闭在华夏西部影视城大展厅里陈列我文学活动的所谓“张贤亮的世界”的小展厅。回来后,一夜未眠,反省自己从1979年复出,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成绩不小,毛病不少”,于是主动写了一份检查。恰恰第二天《中华英才》杂志的记者蒋先生来采访,我就将检查给他看,说你要写我最好写我的“毛病”。“自我检查”一词现在已很生疏了,尤其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逼迫下,我这种行为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有病”。蒋先生倒很理解,说这毛病其实是社会的流行病,未必为你一人所患。我说,到我这个年龄,到我这种已在追求名利地位的分儿上,自己对自己严格一些何尝不可?人生在世,何必把是非分得那么清?我要张狂我便张狂,我要忏悔我便忏悔,张狂了再忏悔,忏悔了再张狂,一切随心所欲,最后,一切又都会随风而去。
成绩也好,毛病也罢,不都会随风而去吗?流芳百世,默默无闻,遗臭万年,碌碌无为,我的祖辈,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自己,我的子孙,所有不同种类的人同消失于风中。随手拿起张报纸,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火星和金星上好像曾有过生物,但现在什么都没有,只有风……
第109章 周娴:永远的守候
童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们记忆里渐渐淡薄,那份悠悠的的情怀在我们愈来愈成熟时愈为可贵。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新年的第一天,我和哥哥姐姐们就争先恐后吵着要去外婆家。外婆并不是母亲的母亲,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去逝了,我们那时候叫现在的外婆为姑婆。小时候,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别人家有外婆,而我们家只有姑婆?每到这时候,母亲的眸子里会闪耀着黯淡的光芒,把头转向一边什么都不说。大哥很懂事地拉过我,悄悄说道——你笨啊!你在心里把姑婆当外婆不就得了。
我不屑地说——外婆是生养母亲之人,姑婆是母亲的姑姑,这怎么能混为一谈?
到我再长大一点时,母亲要我们改口称呼姑婆为外婆。我高兴极了,和同伴在一起玩耍时,我自豪地说,我也有外婆了。冬夜里,外婆用她干瘦的身体捂热我的双手,和我讲母亲小时候的事情。母亲进过学堂,读过许多书,外祖父已经给她找好了人家,说是一个在大城市里工作的转业的军官。母亲被戴上地主的帽子后,别人就退亲了,母亲伤心了很久。家产被没收以后,外祖父也去逝了。无依无靠的母亲只好嫁给了父亲,父亲虽然清贫但很善良。
和外婆在一起睡觉是我最向往的事情,捂热完身体后,她又开始用她那满是皱纹的双手不停地摩挲着我的小脚,直到我的脚掌发热她才放手。因为离外婆家太远的缘故,一年之中能见到外婆的日子,屈指可数。
到外婆家要翻过五座山头,还要走好长好长一段山路。每年的春节,父亲会带着我和最小的哥哥到外婆家拜年,母亲送我们出门的时候,一遍一遍念叨头天晚上交代的话。我嫌母亲太啰嗦,极不耐烦地说——你怕我们记不全,就和我们一起去啊!
父亲说——那怎么成,家里一会就有拜年的客人,都去了谁招呼啊?
小时候我一直不明白,外婆明明是母亲最牵挂的人,为什么总不去看她?
稍稍再大一点的时候,我明白了,母亲要父亲去看望外婆是对外婆最好的交代。外婆一直担心母亲地主的身份得不到父亲家人的认可,但其实母亲除了受村里人另眼相看外,父亲对她挺好的。穷人家里买不起贵重的礼物,我们的笑脸是对亲人最好的安慰。母亲把她那份对亲人的刻骨思念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她生活得很好,我们的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见证。
每年拜年父亲总留我在外婆家歇上一晚,他独自回家。因为俩舅舅第二天要给我家回年,正好可以捎我回家。外婆看我的神态就像见到了母亲,她说我最像小时候的母亲,聪明伶俐,倔强要强。外婆想从我的身上捕捉母亲的气息,她说我的眼睛如母亲一般明亮,头发如瀑布一般柔顺。我知道外婆是想向我打听母亲现在的生活现状。
虽然父亲是一个很谨小慎微的男人,甚至没有担当。家里但凡有出头的事情,总必须母亲出面调解才能圆满。但我是爱父亲的,他在言语上不及母亲厉害,但行动上是爱护家人的。所以每当听到这样的夸奖,我很乖巧地告诉外婆——母亲很好,父亲一家都待她很好。
我知道这不是外婆想要的答案,她知道母亲一直过得很委屈。但我避重就轻的回答,总能换来外婆会心的微笑。外婆抚着我的头说——女人是菜籽命,撒在那里就该在那里生根。
外婆叹息母亲命苦,我爱反驳,父亲是很疼爱母亲的,家里的重活都是父亲抢着做。外婆为母亲抱不平,可见外婆偏心了。
外婆说母亲那时在县里搞妇女工作,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被毁在了地主成分上。外公病倒后,开批斗会的就只有母亲。十七八的大姑娘跪在台上遭人凌辱,看了让人心寒。有天晚上还差点遭人面兽心的民兵连长的侮辱,幸亏她去得及时。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国平毕淑敏徐志摩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