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决不购买高价骨灰盒,决不定购墓碑、墓地之类玩意儿。我虽然在学术上毫无造诣,但毕竟混进高等学府,正儿八经地学过几年哲学,至今还保留着母校颁发的哲学学位证书。我知道人死如灯灭,生命不复返。虽说“物质不灭”,但作为生命形态的个人死就死了,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已不是我所能左右和关心的。既然生命都没了,还在乎那堆骨灰放在什么盒子里吗?不少人一辈子没活明白,有一室的房子时争两室的,有了两室的又争三室的,一生就这样争啊争的,其实最后大家都复归“一室”。而就这一个小盒子,还要分出玉石、玛瑙、檀木、樟木,抑或普通石料和木料,真是想不开啊。我死以后,决不保留骨灰、决不把那无聊的东西放在盒子里吓唬孩子。如果妻女听我的话,应该先将我所有能用的器官免费捐赠,假如它们能在其它的生命里得到新生,我将感到莫大欣慰。然后应该将我的尸体交给医学院作解剖教学用,假如学生们从我身上能够学到一点有用的知识,我又将感到莫大欣慰——人死还能有一点用处,岂不反证了活着的时候也不是浪费粮食的货?再接下来就该果断地把我火化,趁热把我的骨灰埋在随便哪棵树下,我的灵魂或许可以随着绿叶升腾到天国里去。既然骨灰都做了肥料,墓地就更没必要了。咱们国家本来地少人多,我就不要跟活人争地盘了。既然连块墓地也没有,墓碑就更没必要了,还是留给农民盖房子、垒猪圈吧。
第16章 任蒙:诗人之谜
诗歌本是谜,诞生于两三千年以前的诗经和楚辞,至今还让许多人在费力地猜解着。诗人也是谜,人们总在不停地解读着那些伟大的诗人。自杀的诗人更是谜,但人们却不大乐意去破译他们。
诗人中选择自杀者虽属个别,但中外皆有之。人们在为诗人自杀感到困惑不解时,往往关注的是诗人作出这种极端选择的直接动因,很少与诗人特具的精神素质联系起来进行分析。1993年10月8日,远在新西兰激流岛的朦胧诗人顾城杀妻自缢,消息传到国内,令人无不惊愕,成为当代诗坛一起具有震撼力的事件,那个不幸的一天被人称作“中国诗歌的黑色日子”。记得此后不久,我应邀到一所大学开文学讲座,为了回答同学们可能提到的问题,我翻阅了报刊上关于“顾城事件”的一些文章,但那些分析多半是“就死论死”,在谴责与开脱的两端展开“拉锯”,基本上没有从精神素质的本源角度去辨析这种“自杀现象”。
按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自杀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除了像屈原、老舍和本世纪初叶的一些激愤青年那样,为国家命运或抗争邪恶而投水自尽,通过自杀去扞卫和张扬正义,其他自寻短见的行为很难与崇高挂勾。但为什么聪明的诗人要选择这种极不理智的归宿呢?因为从心理特质上看,诗人的情感世界要复杂得多,虽然情感丰富者不都是诗人,但真正的诗人必须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们必须做情感的俘虏,也习惯于做情感的俘虏,没有情感的冲动和支配,他们不可能完成美学意义上的创作。然而,在诗人被情感支配着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之时,有时也难免沿着某种情感方向跌入精神沟壑,成为意志薄弱者,抑郁、失望,甚至狂躁易怒,一旦陷入这类不良情绪的低谷,其精神就容易失控。1989年3月26日,刚满25岁的青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人们都不理解一个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中国政法大学教师,事业和生活都令同辈人羡慕,为何要突然自寻绝路。海子的死也许有其他外界因素,但他那首《我请求:雨》,是早已流露过这种情绪的:“我请求在早上/你碰见/埋我的人/岁月的尘埃无边/秋天/我请求/下一场雨/洗清我的骨头。”他还说“雨是一生过错/雨是悲欢离合”,在这里,雨是他生命的象征。有人推断这首诗写于1986年,可见在他的灵魂深处早就有了宿命的意识。
诗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有诗。在从事精神创造活动时,他们是诗人,而在世俗的生活中,他们是常人;面对神圣的艺术,他们是诗人,而走进尘世的世界,他们是常人。即使是精神伟人、艺术伟人,都必须在平凡与非凡之间,在有限与无限之间进出往复。俄罗斯着名爱国诗人叶赛宁曾面对普希金的铜像倾诉过这样的心声:“如果我能有你那样的命运/即使马上死去也感到荣幸。”《致普希金》他像领圣餐那样肃立在这位“惊人的天才”面前,虽然流露了轻视生命的某种意识,但毕竟限定在景仰崇高艺术的前提之下。一年之后,他却因长期纵酒无度,精神崩溃,以丝毫没有崇高的方式自决而亡,结束了他30岁的人生。当年普希金去决斗,是为一个女人而去的,是为一种残忍的习俗和尊严而去的,但叶赛宁的自杀完全是自己选择的。当初,他对美国着名舞蹈家邓肯的舞姿痴狂不已,并把极其大胆的想象付诸行动,追随邓肯到各地演出,疯狂地为她喝彩。不久,27岁的诗人终于与45岁的邓肯结婚。但现实很快将诗人从浪漫想象的奇迹中推回到尘世间,在他们极其短暂而荒诞的婚姻尚未结束时,诗人便开始堕落。他曾经自我嘲讽:“我是个光棍、无赖,写写诗,我酗酒、变傻。”1925年12月27日,诗人来到圣彼得堡的安格特勒饭店5号套房,那是他与邓肯度过第一个浪漫之夜的地方,他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了首诀别诗,旋即自缢身亡。他在诗中说“死亡不算新鲜事”,再次表露了他对生命的不惜,但马上说“活着也不更新鲜”,此句被有的译本译作“活着也不叫人稀罕”。不论怎样翻译,都是赤裸裸的颓废和绝望。此前不久,他还写过一首《白色的雪原,白色的月亮》:“白花花的白桦在林中哭/这儿死了谁?莫不是要把我埋葬?”说明他早已看到死亡向自己逼近,那是他为自己、也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抒写的挽歌。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国平毕淑敏徐志摩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