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远走天涯的时候,也许还想到了自己这样决绝的行动,可以促进两个邦国之间的和好,免除流血的杀伐。清代诗人陆次云的《明妃曲》里,咏叹她的“安危大计是和亲,巾帼应推社稷臣”,推崇她替朝廷建立了重大的功勋。当我默默地背诵时,觉得长眠于坟墓底下的王昭君,应该是可以承受得起这种表彰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肇源于汉朝的开国之君刘邦。当他亲自统率军队,抗击入侵内地的匈奴重兵时,被冒顿单于牢牢围困于平城的白登山下,携带的粮草和食物,已经消耗殆尽,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从皇上直到普通的士卒,都处于十分危急和狼狈的环境中间,饥寒交迫,行将崩溃。东汉时期的学者桓谭,在他的《新论》里说是,刘邦采用了谋臣陈平的妙计,让随军的画工,绘成一幅美女的图卷,派遣细作,悄悄潜入敌营,送给跟随冒顿一起出征的阏氏,说是刘邦在万般无奈之中,将要把这绝代的佳人,进献给单于。阏氏畏惧那汉家的娇娘,真要是偎依在丈夫的身边,自己将会失去亲昵的宠爱了,于是使出浑身的气力,劝诫丈夫松开阵地的一角,说是死死地围住对方,会引起拼命的反抗,损失将会异常惨重。冒顿果然听取了阏氏的劝告,才使得刘邦的兵将,侥幸地逃脱出来。
后来在匈奴的不断骚扰和进犯之际,刘邦还真的选派了宗室的女子远嫁过去,像这样的苟且偷安,实在是一桩很屈辱的事情。在他死后不久,相继登位的儿子刘恒,和孙子刘启,虽然号称为鼎盛的“文景之治”,却也长期遭受匈奴的侵凌,依旧实行刘邦这种可耻的做法,真像鲁迅在《灯下漫笔》里所说的,是“以美女作苟安的城堡”。
自从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出现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员大将,都长于用兵,能征善战,在与匈奴军队的不断厮杀中间,击退了他们的骚扰与侵犯,一路追赶,长驱直入,挥戈于茫茫的大漠之中,这样自然就不用再推行耻辱的和亲政策了。
王昭君的远嫁塞外,跟往昔那种屈服于暴力的做法完全不同,而是出于呼韩邪单于祈求和好相处的愿望,如果真的能够像这样维持下去,不再发生尸横遍野的战争,对于两国的士兵和百姓来说,也都是很值得珍重的福音。元末明初的诗人卢昭,在《题昭君出塞图》中间,讴歌她“此去妾身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确实是说明了这样的一点。清代诗人袁枚的《明妃曲》里,更是委婉地揣摩她远嫁之后,洋溢着多么喜悦的心情,“横波满脸向名王,手拂穹庐作洞房。生长内家风味惯,酒酣时作汉宫妆”,呼韩邪单于也同样爱怜着她,一切都顺从她的心情和意愿,使她感到无比的欢快。而且像这样的两情缱绻,就使得“从今甥舅息干戈,塞上呼韩日请和,寄言侍寝昭阳者,同报君恩若个多”,她还诉说自己替朝廷立下了多大的功绩,含着娇嗔的口吻,有些悻悻地询问刘奭,比起眼下陪伴在身旁获得宠爱的嫔妃来,究竟谁更值得惦记和褒扬?真写得惟妙惟肖。
在刘奭的心里,自然是异常愤慨的,无法阻挡美丽动人的王昭君,走出巍峨的宫殿,眼看着她悄悄离去的背影,怎么能不耿耿于怀,怒气冲天?这样才会有东晋文人葛洪的《西京杂记》中,那一段《画工弃市》的故事。说的是因为宫中的女子太多,无法一一召见,就命令画工描绘她们的图像,觉得是俏丽动人的,才准许来到自己的跟前。多少女子为了获得皇上的宠幸,纷纷用黄金贿赂画工,她仗着自己冰雪般洁净明亮的身躯,彩霞般鲜艳靓丽的脸庞,不愿做出这种丢失身份的勾当,因此就失去了觐见的机会。刘奭查明真相之后,把毛延寿等等的好多画工,都斩首示众,这样来熄灭自己心头燃烧的怒火。
唐代的三位大诗人,都在自己的诗章中,沿用了这样的记载。李白的《王昭君》说是,“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咏怀古迹》说是,“图画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都深情地哀悼这位美女,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才落下远嫁塞外的结局,还含蓄地埋怨刘奭的昏聩与糊涂;白居易的《昭君怨》说是,“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更是直指刘奭这种荒淫地亵玩宫女的行径,才造成了画工作弊的伎俩,言辞尖锐而又激昂,立意高远而又深邃。
宋代的三位大文豪,也分别在自己的诗篇中,关注过这样的话题,表达了更为高旷的见解。像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里,说是“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尖锐地抨击刘奭,连身边琐屑的小事都安排不好,哪里能够驾驭得了与匈奴交往这样的邦国大事?司马光的《和王介甫明妃曲》里,说是“目前美丑良易知,咫尺掖庭犹可欺,君不见白头萧太傅,被谗仰药更无疑”,愤慨地谴责刘奭一心耽于享乐,却又固执无知,莫辨真伪,错过了期待他宠爱的美女,更令人发指的是还轻信宦官石显的诬陷,把忠心耿耿的大臣萧望之,投入牢狱之中,最终迫使他服毒自杀了。王安石的《明妃曲》里,却说是“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虽然同样都涉及画工的事儿,含义竟迥然相异,他认为美女的神情与风韵,是很难于描摹出来的,因此画工的被杀,就显得有些冤枉了。从这种进行翻案的口气中,表达了他对于抒发神韵的高度重视。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国平毕淑敏徐志摩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