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_净素道人【完结】(106)

阅读记录

  在成安“新政”的改革路线图中,改革的核心是人事,作为一把手的县委书记则是改革的逻辑起点与原动力。在这一态势下,人们仍然要追问:县委书记何来人事改革的权力?县委书记究竟有哪些权力?基层执政党权力体系如何实现合理的分工和制衡?下任县委书记有没有进行“反改革”的权力?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改革者还是反改革者,实际上都没有有效地影响现行法律制度。而改革在缺乏法制化的状态下,只能是一种试验,其合法性、权威性、持久性仍然令人担忧。

  毫无疑问,阳光政治也是一种生产力,阳光政治所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及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认同感是最宝贵的社会资源。权力在透明运作的同时,也要求权力本身的透明,权力在依法运作的同时,还需要权力自身的“法定”。

  官与官不一样,尤其是一把手与副手不一样,一把手是天,一把手是“法”。

  凡是尝到“绝对权力”滋味的人,终身都会想念它;轻易也是不会自动放弃它的。

  一把手在中国是绝对权力的象征。许多一把手大权在握,小权也在握。一个地区或单位,人事怎样任免,财务怎样支配,全都要一把手定夺。一把手往往身系一地之兴衰,一个单位之命运,干系不小。所以,一个地方繁荣,一个单位兴盛,自然是一把手的功劳。

  由于一把手处于这么一种特殊位置,就使得许多人唯一把手是从,养成只看一把手眼色行事的习惯。乃至每一个地区和单位都有这样一批人:谁是一把手就溜须拍马谁,其他什么二把、三把,根本不放在眼里。

  权力是荼毒人心灵的东西。权力能造福,也能造孽。权力会诱发人内心深处的恶,使人心灵扭曲。权力常常使人硬起心肠,甚至使人丧失人性,尤其是当权力没有限制的时候。独裁和专制的权力可以使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兄弟相残。在独裁和专制的权力面前,亲情、友情、爱情常常黯然失色。

  人有了一定的地位,就喜欢别人顺从,喜欢一呼百应,喜欢别人的阿胰奉承。而对不轻易顺从,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心存疑虑。对那些敢于批评自己错误的人,更是心存反感,必须除之而后快。人有了一定的位置,就有一定的威严,有威严还不够,还要时时维护这威严。有冒犯威严者,往往就要倒霉。在这样的情况下,忠诚能干的人往往被束缚,顺从而狡猾的人往往被视为心腹。弄得小人欢心,好人伤心。

  站在权力最高峰的人,他们的心思总与常人不同。他们常常觉得既然站在最高的位置了,也就具有了最高的水平,因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总认为你的意见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是对他最高权威的挑战。

  唐朝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言一出,把那些怀才不遇的千里马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在有些地方为了限制伯乐们的为所欲为,实行了提拔干部“首提责任制”。就是说,如果你推荐的人不是千里马,或者连普通马都不如,那就要追究你的责任。仅就这个规定就足以说明,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什么叫“首提”?还不是伯乐说了算。人家都“首提”了,谁还敢反对?

  一把手腐败的特点有:一是财务一支笔、二是用人一言堂、三是大权一把抓。

  “一把手”效应已经形成一个封闭的链条,市长收局长们的钱,局长就收处长们的,处长再收科长们的,形成了“对上送,对下收,不送则办不了事”的怪圈。

  虽然是一把手,如果上面缺少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又没有来自下面基层的拥护,很可能是失败的。

  什么叫不团结?现在只要有人对一把手有意见就叫不团结,一把手整人就是组织意见。这叫什么逻辑?

  为官之道在于识人、用人。

  一二把手之间的团结一致,有利于迅速瓦解往日的派别,围绕自己形成新的核心。集体领导、一把手负总责、成员分工负责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这种体制在赋予“一把手”足够权力的同时,又通过集体领导对“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制衡,既民主又集中,兼顾公平和效率。

  在涉及任何一个干部努责乃至任何一个公民的命运问题上,希望任何一个人不要有太大的权威。一旦公民的命运掌握在大权在握的人手中,那么,他的升降荣辱就不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取决于他的运气。一个人的权力应该越小越好,小到这点权力不足以影响他人的命运。

  干部在一个位置上干的时间太久容易产生惰性,还容易形成个人的帮派体系,滋生腐败。

  以年龄为线一刀切的办法,是这些年组织部调整干部惯常使用的手段。

  “如果鸦雀无声,反而大事不妙。”这句话是陈云同志说的。

  “鸦雀无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人说了算的“一言堂”,意味着具有绝对权力“第一把手”的“家长制”,意味着高压氛围下的“舆论一律”,意味着。。。。。。

  有的领导干部不懂得民主的真正含义,不懂得行使民主的方法,不懂得执行民主制度;往往是想民主的时候就给一点民主,不想给民主的时候就不给一点民主,“鸦雀无声”的现象往往发生在这个领导“不想给民主的时候”。什么原因?就是民主还没有制度化、民主意识还没有进入领导干部的头脑中。

52书库推荐浏览: 净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