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分的政客对人际关系是非常敏感的,他知道哪些人是将对自己的前途发生重大影响的贵人,他知道如何去靠近和赢得贵人的好感,他也知道如何在一个新的圈子中立足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能量。
在政治格局中,要想不断地进步,除了上面要有通天的贵人以外,还要有效忠于自己的势力集团。这是一般情况下的通常道理。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作者)主义者关于什么是牢固的政治势力圈子,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评定:在这样一个圈子中间,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存在二号人物。否则,权力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圈子的牢固性就不复存在。
对于小人来说,绝对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而小人能结成朋党和集团,其主要的动机就是利益两个字,其表现方式就是“趋利”和“避害”。
如今的官场体系,基本上还是官选官、官考官、官评官,这使得官员只在意官场评价,更多考虑下属官员和同僚的利益,只要把下属官员和同僚安抚、迁就好了,就升迁有望至少不会倒。而如何才能安抚好下属和同僚,当然是只有第二财政多收,丰厚小金库,明里暗里增加机关福利(甚至纵容下属腐败)。而要壮大第二财政和小金库,只有炒高房地产,城市规模大了,腐败的权利提成也多了。如今的大腐败已经转移到城建和房地产领域。有几个有猫腻的地产项目背后没有权力的插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腐败的权力利益与共。
在我们中国,"圈子"是个意味深长的词汇,贪官的"圈子",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官场现象,它无处不在却又无从查找,人人皆知却又讳莫如深。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运行和走向,贪官们的一举一动,也无不牵动着这根敏感的神经!
贪官为什么需要有个圈子呢?道理很简单: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它,就有了依靠和保障,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资源,人们常说的谁是谁谁的人,所以就上了;谁是谁谁的哥们,所以就发了;谁有谁谁担着,天大的事情也能够摆得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圈子的组织十分严密,虽然没有名称、章程和组织机构(他们才不会干这种小儿科的傻事),但绝对等级森严、分工明确、运作有序,一切都在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之中。圈子对成员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想进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察"。圈子里则完全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对成员的要求第一是忠诚,第二是忠诚,第三还是忠诚。圈子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圈内有人不按游戏规则办或圈外有人无意中冒犯了他们,那肯定会听到这样的提醒:"你还懂不懂规矩?"接下来的事情你可就要小心了!
圈子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但有官员、警员、商人、艺人和文人,还有流氓地痞,甚至还有军人和学生。是共同的信条、欲望和心态使他门走到了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往往以"某某长"或"某某总"相称,极为文雅而卑谦;可当哥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爷们、哥们、老大、老板"便成为了他们的名字,如果还喝上几杯,那就更加热闹了,什么刺激来什么,可一出房门,道貌岸然又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脸上。
圈子里的话题极为广泛,上至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最新动态,下至昨晚那个小妞好不好玩,应有尽有!但说得最多的还是权力和金钱,比如人事问题,就是圈子里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贪官的圈子与黑社会组织的不同之处)。人们通常以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家企业、一个部门的领导班子成员谁上谁下谁进谁出这样严肃的问题,应该是在会议室里决定的吧?其实不是这样的,往往是会前就已经在酒桌或牌桌上敲定了,会议只是个形式而已,这是稍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一条"潜规则"。操作和支撑这一规则的,乃圈中人也!
如此复杂的圈子靠什么来维系?当然不是革命理想,也不是三个代表,而是共同的利益关系和利害关系。利益关系就是相互利用、相互勾结获得的财富和权力,将他们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利害关系就是在一起干了太多的坏事,人人兜里都有一本流水帐,谁也惹不起谁。他让你拿了钱,入了股、上了床,甚至还有那么几条命案,捅出去可不是闹着玩的,你除了乖乖地听命于他,还能有别的选择吗?一些本来不是贪官的官,就是这样被他们搞定的。一首颇为流行的顺口溜讽刺道:"官场哥们有五铁:一铁一起同过窗,二铁一起下过乡,三铁一起扛过枪,四铁一起分过赃,最铁一起嫖过娼。"就是这种状况的生动写照!
看到这里,你也许心里在嘀咕:这不整个就是个黑社会组织吗?确实是这样,从本质上说,贪官的圈子与黑社会组织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的是,他们直接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具有更大的危险。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分出圈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意思。有可能是迷恋一种生活品位,或者是一种特殊的休闲爱好,都能让人走到一起,形成圈子。圈子其实小可以是二三知己,大可以是众多的爱好者,有可能是关系密切,朝夕相处;也有可能是在网络的虚拟现实中存在。圈子的特点一是松散,不是严格管理的组织,所以没有多少限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要求;二是基于兴趣。
52书库推荐浏览: 净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