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涮肉火锅更为流行和方便,只要选好部位,剔除筋腱,稍作整形,置放冰箱或室外冻硬,用快刀切成薄肉片,即可食用了。汤料有大白菜的心和叶以及细粉丝就很不错,再讲究一点,可放些虾米、紫菜、冬菜、香菇等,味道当然更好了。吃时照例烧汤,汤滚下肉,肉变色(由红变白)即可夹出放在调味小碗内食用。肉吃的差不多该上饭时,把白菜叶和粉丝下到汤内,吃饭就菜喝汤,洁利爽口,更饶情趣。
涮肉通常多用羊肉,住在北京和东北的满族人,除涮羊肉外,更讲究吃白肉(猪肉)火锅。把一大块一大块的猪肉洗净,先用白水煮到半熟捞出,晾凉后切成薄片。汤锅里放入切成细丝的酸菜和粉丝。鲜汤涮白肉,肥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
家庭吃火锅可繁可简。但原料一定要精选。特别是羊肉,最好是大、小三岔和后腿。大三岔肥,后腿瘦,小三岔肥瘦相当,调味佐料也很重要,好酱油、芝麻酱、腐乳、韭菜花断不可少,老陈醋、糖蒜和香菜也须齐备。
火锅在我国早已流行。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十七世纪中,火锅食品更成为清宫冬令佳肴,在清宫的膳单上,“野兔火锅”、“羊肉片火锅”列为众肴之首。嘉庆年间,清宫大摆“千叟宴”,所用火锅竟达一千五百五十个之多。乾隆年间,火锅盛行南北两京。北京涮肉火锅花样不断翻新,相继出现了“什锦锅”、“白肉锅”、“菊花鱼锅”、“共和式火锅”等等。
第87章 金华火腿
说起浙江金华地区汤家村的风腿是远近闻名的,但要说汤家村制作风腿开始于哪个朝代。可谁也说不清。只听说那时汤家村,每家都养猪,因为生活苦,人食的饭都很差,猪食就更不用说了,尽吃些野草野菜,养上年把的猪才七十来斤。到了年底,就把猪杀了过年。老百姓除新年头上吃一点外,把余下的挂在屋内风干。
汤家村穷僻山村,离城七十里,进城似上天。汤家村的人,长年累月都在深山中度日。村上,有个叫汤七的小后生,每年乘早春山溪水满时,用竹排把山货运到城里去卖。又从城里买些布、盐等货物回来,很受村里人的喜欢。有一年早春,山溪水满,汤七准备进城。他心想:这次带点什么山货进城呢?他忽然想起城里出卖的那些熏腿不但少,熏得又黑,一点也不好看。就打定主意,带些熏腿进城去试试。
第二天,汤七带着各家火腿进城去了。一到城里,大家看到汤七的熏腿,腌得淡,而且又是前夹肥肉,再加熏得又燥,颜色也不像城里的熏腿那样黑,都很喜欢,不多时便抢购一空。城里人称它为“淡熏”,并要汤七下次多运些来。汤七回村后,把情况和乡亲们一说,个个喜出望外。一面商量专门熏制前夹腿肉卖的行当,一面选汤七等几个小后生专跑城里,推销熏前夹腿肉。从那时起,汤家村家家户户养猪熏腿,把熏前夹腿肉叫做“淡熏”。
汤家村的淡熏在城里出了名,汤七等几个小后生跑城里的趟数也就多了。一次,城里有爿山货店,向汤七订了百余只淡熏,汤七马上收拢各家淡熏,装排起运。谁知水急浪高,一不小心,竹排撞上岩石,连人带货翻入水中,幸亏人未伤着。他们连忙从水中捞起淡熏,可是,上好的淡熏被水一泡,颜色变得更淡了,而且软乎乎的,山货店会要吗?汤七急得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汤七到底是个聪明人,他心想:城里人不是喜欢淡颜色的腿吗?干脆乘天晴,把各家熏制的腿洗成一个颜色,再把它晒干,说不定更受欢迎。于是,他们把竹排修好以后,在竹排上搭了个木架,把洗好的腿一只只挂在架上,然后撑起竹排赶路。
说也奇怪,这些挂在木架上的淡熏,一经太阳晒,山风吹,一只只被吹晒得黄澄澄,硬梆梆,闪光透亮。汤七等人见了好不高兴。
这天,山货店老板知道汤七要送货来,早就在埠头等候。当他一见汤七把淡熏全挂在木架上,只只金黄发亮,心里越发喜欢。不等竹排靠近埠头,便问:“汤山客,这批淡熏怎么金黄发亮,与上回不一样啊?”
汤七说:“这是日头晒,山风吹的腿呀!”
山货店老板有点耳背,加上汤七讲得又快,只听到后边的一点话音,急着又问:“什么?风腿?……风腿好哇!”
汤七在竹排上听山货店老板说:“风腿好哇”,便凑将过去说:“风腿是比淡熏好哇!”
不多工夫,汤七等人已把风腿搬进了山货店。老板忙在店门口挂起了一块“上等风腿”的大招牌。一会工夫,这批风腿便被抢购一空。从此,风腿便比淡熏更有名气了。制作风腿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各地都传开了。
戴荣芳搜集整理
第88章 围裙
从前,府河边上住着一个叫张良的孤儿。有一年冬天,张良在野畈地里,看到一只小白狗娃,冻得直打哆嗦,就把它抱起来,带回屋里喂着。
一天,张良从田里回来,闻到一阵饭香。进门一看,桌子上摆着几碗饭菜。张良想,这是哪个弄的饭?
一连几天,餐餐都是这样。问隔壁,说没弄。问全湾,都说不晓得。
这一天,张良不到吃中饭的时候就回来了。扒在门缝里一瞄,看到一个蛮体面的姑娘在烧火。张良故意咳了一声。一咳,姑娘连忙跑到床跟前,拿起一张白狗皮,往身上披,变成了那只小白狗。啊,姑娘就是那只小白狗。
52书库推荐浏览: 蔚家麟